上海市徐匯區入選人工智能教育試驗區滿一年之際,教育局局長周剛在“數智新引擎 教育向未來”主題活動上,用一組數據勾勒出智慧教育建設的豐碩成果:超過七成學校參與試驗,培育出覆蓋不同學段、學科的400名“種子教師”;試點學校教師備課效率提升四成,學生英語口語流暢度平均提高25%;智慧課堂與個性化作業系統年服務師生超5萬人次,AI生成的學情分析報告突破2萬份,參與試點的小學生作業負擔減輕12%,實現“千人千面”的精準教學。更引人注目的是,由上海創智學院、華東師范大學與徐匯區教育局聯合研發的上海首個基于InnoSpark教育大模型的垂類應用“匯啟學”正式亮相。
“要讓智能技術像空氣和水一樣融入校園每個角落。”周剛用形象的比喻描繪智慧教育愿景。這種融入在南洋模范中學得到生動詮釋:人工智能不再局限于輔助工具,而是深度滲透教學全流程。校長李嘯瑜指出,從資源建設到治理決策,從教學研究到師生發展,AI正在重構教育生態與人才培養模式。高二學生宋辰彬、陶彧叡、金誠祺、孫瀚文組成的“青鋒·校史智能體”項目組,通過掃描舊照、清洗數據、調試模型,讓已故校長趙憲初的影像在AI中“重生”,使校史成為可互動的溫暖記憶。
教學樓角落的“生涯驛站”靜音艙,全天候向學生開放AI生涯規劃、心理陪伴、高校綜評模擬等功能。艙門置物袋里30余張探索卡,為不知如何開口的學生提供話題引導。“請推薦適合我的選課組合”“模擬某大學校園生活”等需求,都能得到即時回應。心理協會負責人李沁菲介紹,9位性格各異的AI心語伙伴中,“吐槽小伙伴小皮”以幽默風格深受歡迎。當學生抱怨作業壓力時,它會調侃:“先搞定簡單的!熬夜掉頭發可劃不來。”
校園水景旁的“數字孿生”雨水花園,成為生態教育的鮮活課堂。5臺監控設備、14套環境傳感器與4臺調控裝置,將氣象、水質、土壤等數據實時投射在大屏上。環境科技教師荊芳期待著學生的創意迸發——尚思辰和鐘子悠從“水位偏低”“溶氧率過低”預警中受到啟發,提出“提前啟動調控系統”的改進方案。這座承載著60年歷史的水環境探索基地,因AI賦能煥發新生機。
地理教研組的“G-REAL”系統,正在改寫傳統作業批改模式。這套集素養評估、問題診斷、個性訓練于一體的工具,實現毫米級精度的反饋與自適應推送。學生小張從“關鍵詞堆砌”到能進行系統分析,小王從單一思維轉向綜合推演,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找到各自的成長路徑。教師們感慨:“課堂不再是標準化生產線,而是激發多元思維的沃土。”
產學研用聯盟的深度合作,為智慧教育注入持續動力。徐匯區與20余所高校、企業共建的創新網絡中,90多個學科智能體扮演著“營養配餐助手”“實驗設計師”等角色,日均使用量超5萬人次。這些數字背后,是教育者對技術倫理的清醒認知——正如李嘯瑜校長強調:“AI不是替代者,而是放大師生潛能的催化劑。”當技術真正服務于人的發展,智慧教育的圖景便有了最溫暖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