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智元機器人計劃赴港上市的消息引發市場廣泛關注。有傳言稱,該公司已選定中金公司、中信證券及摩根士丹利作為保薦機構,目標估值區間為51億至64億美元。盡管參與項目的一家投行證實了相關安排,但智元機器人官方明確回應稱“該消息不實”。
市場對智元機器人資本化的關注,與其近期收購上緯新材控制權密切相關。業內普遍猜測,上緯新材可能成為智元機器人登陸A股市場的跳板,甚至有望成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盡管智元機器人與上緯新材多次聲明未來36個月內無借殼上市計劃,但二級市場熱情不減——上緯新材股價自6月末以來累計漲幅超過16倍,并于9月26日起因股價異常波動停牌核查,直至10月13日復牌。
10月10日,上緯新材發布公告重申:“未來36個月內,智元創新不存在通過上市公司借殼上市的計劃或安排。”這一表態再次為市場猜測降溫。
作為成立僅兩年的新銳企業,智元機器人憑借豪華的管理團隊迅速躋身行業一線。其核心成員多來自華為系:CTO彭志輝(網名“稚暉君”)曾任華為昇騰計算產品線全棧研發工程師;高級副總裁姜青松曾主導華為P&S解決方案產品管理;首席運營官邱恒則擁有華為中國政企業務CMO經驗。董事長兼CEO鄧泰華更是華為元老級人物,曾負責無線產品線(包括通信基站、5G業務)及鯤鵬、昇騰AI芯片生態體系建設。
目前,智元機器人已推出遠征、精靈、靈犀三大系列機器人,覆蓋交互服務、工業制造、商業物流及科研教育等場景。公司宣稱2025年出貨量將達數千臺,并強調2024年是人形機器人商用元年。此前,其第1000臺通用具身機器人已于今年1月下線,標志著進入初始量產階段。不過,業內人士指出,當前機器人成本仍高于人工,且主要應用于簡單場景(如長跑、服務),企業盈利壓力較大,距離大規模產能擴張仍有差距。
技術層面,智元機器人持續突破。10月10日,其申請的“軀干組件和機器人”專利獲公布,該技術通過優化布局提升了機器人續航性能。但行業分析認為,從概念到落地,機器人企業仍需跨越技術成熟度、成本控制及場景適配等多重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