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無垠的宇宙深處,柯伊伯帶邊緣的深空探測器“守望者7號”意外捕捉到一串神秘的脈沖信號。這組信號持續了整整47分鐘,既非中子星的周期性輻射,也不符合已知星際介質的波動特征,其峰值處還夾雜著類似晶體諧振的高頻震顫。這組于2021年傳回的數據,猶如一顆投入科學界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成為后續研究的重要起點。
這一研究的初衷,源于一個困擾科學界百年的謎團。回溯至1908年,通古斯地區發生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爆炸,事后人們在凍土中發現了六邊形透明晶體,這些晶體能在黑暗中持續發光,宛如夜空中的星辰。然而,所有樣本卻在1947年的一場實驗室火災中化為烏有。此后百年間,三支科研團隊宣稱成功重現了類似晶體的合成實驗,卻因無法重復結果而飽受質疑。就像2020年金星磷化氫事件那樣,熱鬧過后,只剩下一片爭議與疑惑,無人知曉這些晶體是否真是“天外來客”的遺物。
近十年的文獻資料更是矛盾重重。2015年,加州理工團隊提出一種大膽假設:這類晶體可能是星際航行的“能源錨點”,能夠主動發出信號吸引航天器。然而,2019年麻省理工的論文卻對此提出了質疑,指出相似晶體結構在實驗室中會強烈吸收周圍能量,根本不可能主動輻射信號。面對這一矛盾,科研團隊反復核對數據,發現關鍵差異在于樣本處理方式——前者采用了真空保存,而后者則暴露在空氣中超過12小時,導致晶體結構已經坍塌。這一發現讓團隊意識到,要驗證猜想,必須在接近深空的環境中進行實驗。
然而,面對“無法在地球環境復現深空反應”的困境,傳統地面模擬艙屢屢碰壁。第三次實驗時,晶體在模擬柯伊伯帶溫度下突然碎裂,飛濺的碎片甚至劃破了艙體密封膜。面對這一突發狀況,團隊不得不另辟蹊徑,設計了“深空漂流實驗”:將自主合成的能源晶體封裝進鈦合金容器,搭載商業火箭送入近地軌道,再用離子推進器將其推往柯伊伯帶方向。在調試推進器時,閥門密封處0.03毫米的滲漏差點讓整個方案功虧一簣。團隊熬了四個通宵,測試了8種密封材料,才在第15次嘗試時成功解決問題。
實驗設計的核心在于“雙重對照陷阱”。團隊投放了3組晶體:A組含地球常見元素,B組摻雜通古斯凍土中的微量元素,C組則是純人工合成品。按照計劃,若真有外星生命響應,不同晶體應該會引發不同信號。然而,第27天,負責監測的高靈敏度頻譜儀突然報錯,所有晶體的能量讀數同時歸零,緊接著信號完全中斷。這一突發狀況讓團隊成員緊張不已,“是不是被隕石撞毀了?”團隊里最年輕的研究員攥著鼠標,指尖都發白了。緊急調用備用探測器后,團隊花了整整三天才重新捕獲信號。然而,傳回的數據卻讓所有人愣住:A組晶體消失了,B組表面出現規則凹痕,C組周圍則漂浮著大量不規則碎片,更詭異的是,這些碎片正以每小時0.8厘米的速度相互靠近。
這一發現證實了能源晶體能引發深空未知反應,但碎片的運動規律卻完全無法用引力或電磁力來解釋。這意味著團隊可能觸碰到了全新的物理規則。繼續追蹤到第41天,更驚人的畫面出現了:那些碎片竟然“粘”在了一起,形成了約10厘米長的紡錘狀物體,宛如用不同零件拼接起來的玩具。
團隊立刻調取近十年的深空觀測檔案,發現2017年哈勃望遠鏡曾拍到類似的拼接狀物體,但當時被判定為太空垃圾。結合新數據再分析后,團隊才發現那些“垃圾”在緩慢改變形態,只是當時的觀測頻率太低而未能察覺。這一發現讓團隊想起了劍橋大學團隊探測K2-18b行星的經歷——最初的生命信號因為觀測局限差點被忽略,直到提高儀器靈敏度才發現關鍵線索。
第56天,真正的突破來了。B組晶體突然釋放強烈能量,紡錘狀物體瞬間分裂成多個小塊,又快速拼接成帶觸須的形態,還主動“觸碰”了C組晶體。頻譜儀顯示,此時的信號頻率與“守望者7號”最初捕捉到的完全吻合。團隊終于確認:這些能拼接身體的未知存在,是被能源晶體的能量吸引而來。
然而,疑問卻比答案更多。這些未知存在沒有類似地球生物的細胞結構,拼接時的物質交換原理是什么?B組晶體中的微量元素為何會成為“誘餌”?更關鍵的是,它們是主動響應信號,還是單純被能量吸引的“星際拾荒者”?就像科學家對K2-18b行星大氣中二甲基硫醚的爭論那樣——即便檢測到信號,也無法確定是否來自生命活動,更別說判斷其性質了。
為了解答這些疑問,團隊嘗試調整晶體的能量輸出模式。第63天,意外再次發生:拼接體突然解體成細小顆粒,20分鐘后又重新組合,形態卻變成了扁平狀,仿佛在“適應”新的能量信號。這一發現讓團隊既興奮又緊張——它們的形態改變是有意識的反應,還是純粹的物理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