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類還在為"洗碗機該不該洗鍋"這類瑣事爭論時,一臺名為Figure03的人形機器人已悄然完成從實驗室到真實家庭的跨越。這款由美國FigureAI與OpenAI聯合研發的機器管家,在最新發布的演示視頻中,用帶觸覺傳感器的指尖捏起回形針、穩穩端起瓷盤,甚至能將皺巴巴的T恤疊成書店貨架般的規整。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實則標志著家用機器人技術邁過了關鍵門檻——將實驗室里的精密操作,轉化為廚房、客廳等非結構化環境中的實用技能。
視頻中最具沖擊力的畫面,莫過于Figure03處理碎屑的場景:它先用指尖輕掃桌面,通過內置的16個觸覺陣列感知0.03克級別的壓力變化,另一只手則精準接住飄落的碎屑。這種"眼-手-腦"協同能力,得益于其手掌根部的廣角攝像頭與指尖壓力傳感器的深度融合。即便在漆黑的櫥柜中,機器人也能依靠自帶光源完成物品抓取,其指尖對3克壓力差的識別精度,甚至能分辨回形針的正反面。當它以每小時2.6英里的速度(約等于老人散步)靠近寵物狗時,主動減速的細節更展現出硬件層面的安全設計——這種速度限制被直接寫入底層控制系統,而非通過軟件算法實現。
支撐這些復雜行為的,是Figure03搭載的Helix視覺-語言-行為系統。該系統與OpenAI多模態大模型深度聯動,能將"把快遞放玄關"這類模糊指令,自動拆解為識別箱體、規劃路線、避讓障礙物、放置包裹的子任務鏈。其生成式AI的學習方式更具顛覆性:通過觀看10萬次人類疊衣視頻,機器人自行歸納出"先抖平、再對折、最后壓緊"的最優操作軌跡。這種從"教師示范"到"學生自學"的轉變,意味著工程師無需為每個動作編寫代碼,大大提升了機器人的適應能力。
然而,技術突破與商業落地之間仍橫亙著現實鴻溝。FigureAI在新聞稿中明確表示,首批Figure03不會進入家庭,而是優先部署到位于加州薩利納斯的BotQ工廠。這座"機器人工廠造機器人"的超級產線,計劃年產1.2萬臺設備,四年內累計交付10萬臺。選擇工業場景作為起點,實則是技術成熟度與成本控制的雙重考量:倉庫貨箱的規則形狀比廚房瓷盤更適合早期技術驗證,裝配線的鋼鐵環境能更快攤薄動輒數萬美元的硬件成本。正如公司CEO Brett Adcock所言:"先讓企業客戶用利潤幫我們降低價格,最終才能讓消費者買得起。"
成本難題在物料清單(BOM)中暴露無遺:僅一對多軸觸覺手的價值就相當于一輛特斯拉Model3,若加上碳纖維骨架、固態激光雷達、無線充電線圈等組件,整機售價很可能落在5-8萬美元區間——這筆錢足夠雇傭人類保姆全職工作三年。更嚴峻的是安全認證壁壘:家用機器人需通過UL3300、IEC60335等數百項標準檢測,從夾手力矩限制到漏水自動斷電,任何一項不達標都無法進入零售渠道。這些挑戰使得家庭版機器人仍停留在"概念車"階段,而工業場景的早期部署則成為技術迭代的"試驗場"。
但歷史規律顯示,一旦技術突破可用拐點,成本下降曲線將異常陡峭。2001年iPod硬盤售價高達499美元/GB,二十年后云存儲價格暴跌至0.02美元/GB;2012年Velodyne激光雷達要價7萬美元,2024年國產版本已降至500美元。Figure03的Helix系統目前依賴英偉達GPU集群進行云端推理,未來完全可能下沉至邊緣芯片;針織外套中的泡沫填充物,也可被3D打印的輕量化骨架替代。BotQ工廠的存在,正是為了加速"規模-成本-迭代"的良性循環——通過工業場景的批量部署獲取現金流,反哺家庭版機器人的算法升級與可靠性提升。
這種"先工后家"的策略已獲得權威認可:《時代》雜志將Figure03評為2025年度最佳發明,但其封面標語卻暗藏玄機:"它還沒準備好當你的管家,但已準備好當你的同事"。這句話揭示了人機共生的下一階段:工廠、超市、養老院將率先出現穿工作服的Figure機器人,它們用夜班賺取的利潤補貼白班算法,用工業場景積累的可靠性換取客廳場景的入場券。直到某天,人們下班回家發現地板已被機器人擦得锃亮,襯衫像書店新書般整齊碼放,狗碗旁還貼著機械手寫的便簽:"今日回形針已清理"。那時,家政革命才真正從實驗室走向千家萬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