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瑞典斯德哥爾摩都會成為全球科學界的焦點。隨著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的揭曉,那些推動人類認知邊界的重大科研成果再次進入公眾視野。在采訪中,多位諾貝爾獎評委不約而同地指出:真正的科學突破往往源于對未知的純粹好奇,而非功利性的追求。
歷史上,許多改變世界的科學發現最初都被視為"無用之學"。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時,曾被批評為"純粹的數學幻想";量子力學的先驅們也未曾想到,他們的抽象理論會催生現代信息技術革命。這些案例印證了一個真理:科學進步往往始于看似"無用"的探索。
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前主席埃娃·奧爾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總有一些科學家不為掌聲所動,不為功利所驅。他們僅憑內心的熱愛,在看似荒蕪的領域默默耕耘,最終成為推動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這種精神在2025年諾貝爾獎得主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約翰·克拉克的研究軌跡頗具代表性。他對量子隧穿理論的濃厚興趣,驅使團隊突破技術壁壘,首次實現了微觀量子現象的可視化觀察。這項為新一代量子技術奠定基礎的研究,在獲獎時仍讓克拉克感到意外:"我們從未想過這項研究會獲得如此殊榮。"
在生命科學領域,日本科學家坂口志文的經歷同樣引人深思。他發現的調節性T細胞打破了傳統免疫學認知,開創了外周免疫耐受研究新領域。面對年輕研究者,他給出樸素建議:"堅持自己的道路,繼續做熱愛的事情。"這種純粹的科學態度,正是他取得突破的關鍵。
化學領域的情況更為典型。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北川進長期致力于金屬有機框架研究,這項曾被認為"毫無實用價值"的研究,最終為化學開辟了全新方向。其成果不僅拓展了化學邊界,更在能源、環境等領域產生深遠影響。北川進常引用的東方哲學格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的科研理念。
諾貝爾化學委員會評委鄒曉冬在采訪中強調:"科學研究的初衷不應是追求獎項。真正的科學精神在于,以純粹的熱愛挑戰未知領域,并持之以恒。"這種態度解釋了為何許多重大發現都源于"無用"的探索。
科學的力量正在于此:它不追求即時回報,卻能深刻改變人類生活;不局限于現有認知,卻能突破經驗與直覺的界限。正是這種對"無用之用"的不懈追求,構成了科學探索最動人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