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鴻鈞新能源與沙特合作伙伴在利雅得正式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聯合投資建設6GW高效異質結光伏組件生產基地。這是繼珠海、啟東兩大國內基地投產后,鴻鈞新能源首次布局海外市場,格力集團作為戰略股東參與其中。這家成立于2023年的新能源企業,正成為最新一批"出海"光伏企業的代表。
據行業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已有15家中國光伏企業公布海外建廠計劃,總投資規模突破204億元。其中中東地區成為最熱門的投資目的地,全球光伏企業在此規劃的產能累計達276.6GW。這種集中式布局引發行業擔憂,產能過剩風險正在從國內向海外蔓延。
與往年龍頭企業主導的出海潮不同,本輪建廠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紅太陽新能源、和光同程等三線企業成為主力軍,鈞達股份、正泰等二線企業加速跟進,一線龍頭中僅有晶澳科技等少數企業推進新項目。這種"中小軍團"扎堆出海的現象,折射出國內光伏產業深度調整期的生存焦慮。
中東地區之所以成為"香餑餑",源于雙重戰略價值。從能源轉型需求看,沙特等石油國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光伏發展目標,僅沙特就計劃到2030年實現40GW光伏裝機。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35年中東北非地區太陽能發電量將增長15倍。從貿易壁壘角度看,該地區地處歐亞非交匯點,產品可規避美歐貿易限制,成為輻射全球市場的"戰略支點"。正泰新能在土耳其新建的5GW一體化工廠,80%產品將出口美國和歐洲市場,正是這種戰略價值的體現。
在技術路線選擇上,中國光伏企業延續了國內升級路徑。鴻鈞新能源沙特基地采用的異質結技術,使其成為中東首個此類項目。主產業鏈四大環節(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全面布局,僅中東地區規劃的硅片、電池及組件產能就達116.6GW,配套的硅料產能也有27萬噸。這種"技術復制+產能移植"的模式,正在重塑全球光伏產業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輔產業鏈企業也加入出海大軍。繼2024年3家支架制造商落戶沙特后,今年又有信義玻璃等4家光伏玻璃企業進駐中東,規劃總產能達268萬噸。這些企業面臨國內產能過剩、價格跌破成本的困境,出海成為突破內卷的關鍵選擇。但集體擴張可能帶來新的過剩危機,中東市場或將重蹈國內價格戰的覆轍。
全球光伏產能正在向中東地區加速聚集。除中國企業外,日本Nippon Energy在迪拜規劃組件產能,TOYO Solar在埃塞俄比亞布局電池片項目。2025年上半年,其他國家在中東非洲地區的光伏產能擴張計劃達52GW。更值得警惕的是,印度同期規劃的光伏產能高達141.88GW,全球光伏產業競爭格局面臨深刻調整。
這種"國內控產、海外卷產"的模式引發行業反思。專家指出,單純將產能轉移至海外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需要建立全球產能協調機制。歷史上東南亞四國的遭遇就是前車之鑒——當地光伏企業曾因規避歐美貿易壁壘而繁榮,但最終遭遇"反規避"調查重創。當前中國企業在中東的密集布局,可能引發新的貿易保護主義反應。
破解困局的關鍵在于轉型升級。光伏企業必須擺脫"產量競賽"的慣性思維,向高技術、高價值領域突破。通過提升產品附加值、完善全球服務體系、打造國際化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開辟新賽道。這種轉型不僅關乎企業存亡,更決定著中國光伏產業能否持續引領全球能源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