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工程巨頭ABB近日宣布,已與日本軟銀集團達成協議,將其機器人業務部門以53.7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這一決定標志著ABB放棄此前將該業務分拆獨立上市的計劃,轉而選擇整體出售。根據協議,此次交易預計將為ABB帶來約24億美元的非運營性稅前賬面收益,扣除交易成本后的凈現金收益約為53億美元。
市場分析認為,這筆交易對ABB而言頗具吸引力。瑞士投行Vontobel分析師指出,出售機器人業務的市盈率顯著高于獨立上市的預期價值——后者據估算不足40億美元。消息公布后,ABB股價應聲上漲,創下歷史新高。不過,交易仍需獲得監管部門批準并滿足慣例成交條件,預計將于2026年中后期完成。若順利達成,這將成為全球工業自動化領域近年來規模最大的并購案之一。
ABB的機器人業務素有行業“四大金剛”之稱,其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二,僅次于日本發那科,在安川電機和德國庫卡之上。該業務單元擁有約7000名員工,2024年銷售收入達23億美元,占集團總收入的7%,運營息稅攤銷前利潤率為12.1%。盡管從數據看表現尚可,但與集團其他業務相比,其利潤率明顯偏低。
財報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ABB集團整體銷售收入為89億美元,同比增長8%;運營利潤率達17.7%。其中,電氣事業部和過程自動化事業部利潤率均有所提升,運動控制事業部保持穩定。然而,機器人與離散自動化事業部的機械自動化業務單元利潤率出現下滑,拖累了集團整體表現。ABB方面表示,該業務與集團其他單元的技術協同效應有限,且面臨不同的市場需求特征。
事實上,ABB曾嘗試為機器人業務尋找整體買家,但因售價過高未能與潛在收購方達成一致,最終于今年4月宣布擬分拆該業務獨立上市。此次出售完成后,ABB將調整財報結構,聚焦電氣化、過程自動化以及前沿技術與數字化三大事業部。機械自動化業務單元將被并入過程自動化事業部,標志著ABB向純粹的電氣化和自動化公司轉型。
全球機器人市場正經歷深刻變革。中國作為最大市場,2023年機器人安裝量占全球半數以上。與此同時,匯川、埃斯頓等本土企業迅速崛起,通過“小而精”的定位在細分領域占據優勢。例如,阿童木在并聯機器人市場市占率第一,擎朗專注餐飲配送,吉泰智能解決高危場景需求。成本方面,國產SCARA機器人價格僅為進口產品的三分之二,回收成本周期更短。
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工業機器人TOP 10中僅1家中國廠商,而到2024年已有4家內資企業入圍,分別是埃斯頓、匯川、埃夫特和珞石。2024年前三季度,內資廠商市場份額提升至51.6%,較上年同期增長4.5個百分點。盡管如此,部分企業仍因穩定性、精密度等因素傾向于選擇進口產品,國產廠商在技術層面仍有提升空間。
面對本土競爭,ABB加大了在華本土化力度。2022年,公司在上海投資1.5億美元建設超級工廠,實現90%的本土化生產率,推出Lite+、PoWa等系列機器人。在2025年工博會上,ABB展示了OmniCore? EyeMotion視覺系統等前沿技術,并強調其產品已高度本土化,以貼近市場需求。公司中國區總裁表示,新系列從立項到落地僅用14至15個月,由中國團隊主導設計,深度契合本土客戶獨特需求。
軟銀集團此次收購,源于其構建“物理人工智能”帝國的戰略。公司創始人曾預言,2035年將實現超級AI,推動人類進化。為達成這一目標,軟銀需要ABB這樣的硬件巨頭作為載體,將其AI芯片、大模型和算力基礎設施優勢與ABB的運動控制、精密制造經驗相結合,開發能夠自主學習和適應復雜環境的下一代機器人。
對軟銀而言,收購ABB機器人業務意味著直接獲得全球工業自動化的入場券。通過利用ABB成熟的品牌、銷售渠道和售后服務網絡,軟銀可以快速推廣其AI增強的機器人解決方案,避免從零開始建立業務所需的時間和資金成本。此前,軟銀曾推出人形機器人Pepper,但因成本、可靠性和市場接受度等問題未能成功。此次收購顯示出軟銀策略的轉變:從開發面向消費市場的概念性機器人,轉向升級現有工業巨頭,通過AI賦能實現穩健發展。
未來,國際巨頭在高端、復雜的機器人綜合性解決方案領域或將繼續保持優勢,而本土企業則可能在細分、定制化要求高的市場中擴大領先。軟銀的加入,無疑為行業增添了新的變量。
免責聲明:本文出現的信息均只作為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本文中的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投資建議,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投資有風險,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本文力求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