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場景與文旅領域正迎來具身智能機器人的批量落地潮。近期,智元機器人與龍旗科技達成數億元框架合作,后者將采購近千臺智元精靈G2機器人,首批設備將率先部署于消費電子平板產線,重點實現柔性抓取、多工位協同及產線數據聯動等AI交互功能。該型號機器人通過具身智能技術,可適應復雜生產環境中的動態任務分配,為消費電子組裝制造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原力無限智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與時華文旅控股集團簽署2.6億元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聯合打造全國首批具身智能智慧景區樣板工程。作為ELU科技集團旗下品牌,原力無限依托自主研發的Hyper-VLA端到端多模態大模型,構建了"一腦多身多場景"戰略體系。此次合作被視為具身智能技術從實驗室驗證向商業化落地的重要轉折點,標志著該領域進入可復制、規模化應用的新階段。
下半年以來,國內人形機器人市場持續活躍。9月11日,深圳慧智物聯與智平方達成三年期戰略合作,計劃部署超1000臺具身智能機器人,訂單總額接近5億元;同月3日,優必選宣布獲得2.5億元采購合同,將以人形機器人WalkerS2為核心,于年內啟動交付;7月,智元機器人聯合宇樹科技中標中移(杭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1.24億元代工服務項目,覆蓋2025至2027年人形雙足機器人生產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億元級訂單普遍采用"小批量驗證+規模化擴展"的交付模式。多數合同首期交付量控制在50至100臺區間,待實際場景驗證通過后再逐步擴大規模。這種謹慎策略折射出供需雙方的雙重考量:采購方通過試點項目精準測算投入產出比,規避大規模采購風險;機器人企業則借助真實工況測試,持續優化硬件可靠性與軟件適配性。
行業觀察人士指出,當前機器人市場的訂單熱潮背后,需要保持技術沉淀與商業理性的平衡。雖然資本關注度與合同金額持續攀升,但企業更需關注技術落地效果與長期價值創造。在聚光燈效應與商業故事之外,如何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的盈利能力,仍是行業面臨的核心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