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能夠心懷家國、專注發展、守法經營,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發揮帶頭作用,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多力量。”值此舉國歡慶之際,江蘇一批科技型民營企業正以創新為引擎,在各自領域默默耕耘,用技術突破向祖國獻上獨特的“生日禮物”。近日,記者深入走訪江蘇多家科技型民營企業,記錄下他們在實驗室中爭分奪秒、以技術創新表達愛國情懷的動人場景。
在蘇州英特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實驗室里,工程師孫欽正全神貫注地盯著屏幕,手指在鍵盤上快速敲擊,調整著減速器機械效率測試的參數。“十一假期正是趕進度的黃金時間,我們必須爭分奪秒完成測試。”他解釋道,減速器是汽車傳動系統的核心部件,其作用類似于“力的轉換器”——既能放大扭矩,又能降低轉速,同時改變力的傳遞方向。然而,這一過程中存在能量損耗,油溫、油品等參數都會影響效率。測試的目的,就是找到最優的傳動方案。
汽車研發測試是一項高度綜合的工作,需要先進的基礎設施、精密的核心設備以及專業的技術人才。過去,國內這一領域長期被外資企業壟斷。2014年,英特模的8位創始人從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科創園一間150平方米的辦公室起步,瞄準汽車動力系統及整車研發測試的市場空白,開啟了長達11年的深耕之路。如今,他們已為國內外200余家整車及零部件企業提供高價值的研發測試服務,并定制試驗裝備。
“當時我們8個人就像‘八仙過海’,各自擅長研發檢測服務的不同環節。”公司總經理劉玉國回憶創業初期的艱辛時,語氣已十分從容,“最初只有4個實驗室,設備有的是新購的,有的是我們自己組裝的。”
經過11年的發展,英特模已擁有超過400個實驗室,業務覆蓋200余項研發檢測項目。更令人矚目的是,實驗室內90%以上的裝備均為企業自主研發和集成,今年設備使用率已超過80%。從無到有,從有到優,英特模如何成為行業“隱形冠軍”?劉玉國坦言:“關鍵在于我們始終把效率放在首位,讓客戶盡快拿到檢測結果。”
作為一家初創企業,英特模沒有雄厚的資本支持,只能依靠極致的效率提升競爭力。劉玉國回憶,創業初期團隊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甚至在一次緊急任務中,僅用一周就完成了某整車企業原計劃兩個月的發動機本地化改造檢測,贏得了客戶的高度認可。
這種效率的提升,不僅依賴硬件設施,更離不開軟件的深度賦能。在3萬轉/分鐘的高速單電機測試臺前,工況界面顯示系統正在進行第28項測試,時長145秒。下拉列表可見,這組測試包含92項,涵蓋不同環境和變量下的電機轉速與扭矩檢測。“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自動化測控軟件MTest,能高效控制測試設備,實時監測試驗環境,并快速采集和輸出數據。”劉玉國介紹。
2017年前后,中國汽車產業加速向新能源轉型,英特模迅速布局新能源研發檢測項目,首當其沖的就是軟件開發。劉玉國認為,只有掌握軟件源代碼,企業才能靈活應對不同測試環境和項目需求,快速響應上下游客戶的變化。
正是憑借“硬件+軟件+關鍵測試技術”的核心技術體系,英特模在行業內站穩了腳跟。目前,其服務客戶已超過200家。記者在企業采訪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多數會議室門口都貼著一張A4紙,上面寫著“某某某客戶專用”。
“傳統模式下,我們作為乙方承接甲方項目,任務完成后合作即結束。”劉玉國話鋒一轉,“現在不同了,我們深度介入客戶的前期產品研發。平時,公司有100多名來自不同車企的研發人員常駐辦公,共同進行研發改進。”
這種深度合作模式在實際中成效顯著。9月27日,小米汽車與英特模的研發團隊召開茶話會,共同探討新產品開發動態和性能保障。“我們的客戶覆蓋眾多整車和零部件企業,針對行業共性問題積累了大量經驗和技術優勢,能幫助客戶有效驗證產品、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劉玉國說。
如今,英特模不僅在業務深度上持續拓展,將整車拆解為最小零部件提供針對性檢測服務,還在廣度上不斷延伸,業務覆蓋乘用車、商用車、無人機等領域。今年8月,企業的“新能源及低碳燃料動力系統高端測試裝備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入選蘇州市科技攻關項目。該項目依托企業“動力系統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成果,建設一站式共享測試驗證平臺與高端裝備制造中心,推動區域汽車產業向“綠色低碳、智能網聯”方向升級。
英特模的實力與潛力也吸引了國際行業巨頭的關注。記者獲悉,國慶前企業收到博世汽車事業部的郵件,對方計劃11月初派專家團隊到訪,評估其研發檢測環境和技術能力。從8人團隊到行業“隱形冠軍”,英特模的發展之路正越走越寬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