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月球蓋房"從科幻想象走向工程實踐,中國科研團隊用一臺自主研發的"月壤燒結制磚機"改寫了人類太空建設的規則。這臺機器無需從地球運輸建材,僅憑月球本土的月壤與太陽光,就能在真空環境中燒制出強度堪比混凝土的新型磚塊,為未來月球基地建設開辟了全新路徑。
傳統太空建設方案中,每公斤月球建材的運輸成本高達數萬美元。而新研發的制磚系統通過拋物面聚光鏡將太陽光強度提升數千倍,配合光纖傳導技術,能在月球表面直接產生1200℃以上的高溫。實驗數據顯示,純月壤原料經此工藝燒制后,抗壓強度達到25MPa,遠超普通磚塊標準,既可用于建筑墻體,也能鋪設道路或搭建設備平臺。
研發過程充滿挑戰。團隊耗時兩年攻克三大技術難關:首先針對月球不同區域(玄武巖質/斜長巖質)的月壤成分差異,開發出多模式燒結程序;其次突破光纖耐高溫極限,經歷近百次熔毀試驗才完成能量傳輸系統;最后通過模擬月球晝夜溫差(-173℃至127℃)的環境測試,確保磚塊在極端條件下不會開裂。
該技術的核心創新在于"就地取材"的工程思維。項目負責人解釋:"月球表面每平方米接收的太陽能相當于地球的2.5倍,而月壤中硅、鋁、鐵等氧化物含量超過45%,這些都是天然的建材原料。我們只是把太陽這個免費能源和月壤這個現成材料進行了最優組合。"
目前該技術已完成地面驗證,但距離實際應用仍需跨越三道門檻:優化設備以適應月球微重力環境,開發能與機器人協同施工的模塊化艙體,以及通過嫦娥八號(計劃2028年發射)進行實地測試。工程師透露,最新改進型設備已將體積壓縮至原型的1/3,重量減輕40%,更便于航天器搭載。
這項突破不僅改寫了月球建設方案,更為深空探測提供了新思路。當被問及火星基地建設可能性時,團隊成員展示了一張對比圖表:火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可參與燒結反應,其土壤成分與月球存在60%以上的相似度。"只要解決輻射防護問題,同樣的技術框架經過調整就能應用于火星。"
從神話中的廣寒宮到工程意義上的月球居所,人類用科技將浪漫想象轉化為現實可能。當第一塊月壤磚在月球南極豎起時,它標記的不僅是建筑技術的突破,更是人類文明向深空拓展的新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