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其他新能源車企還在為資金鏈焦頭爛額時,小米汽車用一份財報攪動了整個行業。Q2季度總營收突破1160億元,凈利潤達108億元,現金儲備高達2359億元——這個數字相當于部分新勢力車企累計融資額的十倍。更令人震驚的是,其汽車業務毛利率達到26.4%,不僅超越特斯拉17.2%的紀錄,更讓傳統車企瞠目結舌。

“我們從未進行過外部融資。”在業績說明會上,小米高管透露的細節讓行業震動。與傳統新勢力車企依賴資本輸血不同,小米汽車完全依靠自有資金運轉。手機業務帶來的穩定現金流,成為支撐造車業務的核心支柱。這種“自給自足”的模式,徹底打破了新能源車企必須經歷的“融資-燒錢-再融資”循環。
交付數據印證了市場熱度。Q2季度小米汽車交付量突破8.1萬輛,相當于全年目標的60%。目前訂單積壓導致交付周期延長至30周,相當于消費者需要等待7個多月才能提車。這種“甜蜜的煩惱”在行業里極為罕見——多數車企面臨的是庫存積壓而非產能不足。
產能擴張計劃暴露了小米的野心。北京新工廠正在建設中,設計年產能達100萬輛。這個數字遠超行業平均水平,要知道比亞迪達到年銷30萬輛用了整整十年。更值得關注的是其全球化布局:手機業務在歐洲市場排名第二,全球60多個國家擁有銷售網絡,這些資源將為2027年進軍歐洲汽車市場提供關鍵支撐。

技術投入是支撐高毛利率的核心。小米在電機、電池、大壓鑄、智能駕駛、智能座艙五大領域累計投入近千億元,自研的V8s超級電機轉速達27200rpm,智能駕駛系統采用BEV+Transformer架構。這些技術積累在SU7 Ultra車型上得到驗證——這款定價約50萬元的車型,上市半年多即登頂細分市場銷量冠軍。
財務表現正在快速改善。盡管前期投入超300億元,但虧損幅度持續收窄。管理層公開表示,下半年有望實現單季盈利。這個預測如果成真,小米將成為最快實現盈利的新能源車企,而多數同行仍在虧損泥潭中掙扎。
行業格局因此面臨重構。傳統造車邏輯強調“規模效應需要時間積累”,但小米用手機行業的經驗證明,跨界者可以通過技術遷移和生態整合實現彎道超車。其“硬件+軟件+生態”的商業模式,正在重新定義新能源車的競爭維度。
這種顛覆性打法帶來了連鎖反應。資金鏈緊張的車企開始重新評估融資策略,產品力薄弱的企業加速技術升級,成本控制不佳的廠商開始研究小米的供應鏈管理。整個行業被迫思考:當跨界者帶著成熟商業模式和充足現金流入場時,傳統競爭規則是否還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