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近日發布的一項研究數據顯示,國內新能源汽車在續航能力方面實現了顯著突破。過去五年間,隨著大容量電池技術的廣泛應用,純電動乘用車的平均續航里程從2020年的425公里提升至2025年的528公里,累計增長達103公里,增幅接近25%。
市場結構的變化同樣值得關注。當前主流純電車型的續航區間已集中在500-599公里,續航超過600公里的車型占比持續攀升,而300公里以下續航的車型則逐步退出主流市場。這種轉變既反映了消費者對長續航的需求升級,也體現了電池技術進步對產品開發的直接推動。
技術路徑的分化在混動車型中表現明顯。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平均純電續航從93公里增至137公里,增程式電動車型則從125公里提升至205公里。這種增長主要得益于電池容量的擴大,而非能量密度的突破——數據顯示,近五年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始終維持在130-160Wh/kg區間,技術提升重點轉向了電耗優化與體積效率。
行業分析指出,電池成本下降是推動續航升級的核心因素。隨著材料體系創新與制造工藝優化,更大容量的電池包逐漸具備經濟可行性。盡管能量密度短期內難有突破性進展,但通過結構設計與系統集成技術的改進,車企仍在持續挖掘續航提升空間。這種技術演進路徑,正重塑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