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雷軍在客廳里滔滔不絕地講述紅燒肉要燉夠45分鐘才能出油花時,來訪者或許會以為自己走進了一檔美食紀錄片拍攝現場。這位科技圈的“勞模”對食材火候的掌控堪稱專業,連清蒸魚要用80度溫水焯燙的細節都信手拈來。然而當飯點來臨,餐桌上擺出的卻是兩份黃燜雞米飯外賣——這種反差感,恰似小米近年來給消費者留下的印象:PPT上的參數耀眼奪目,實際體驗卻總讓人哭笑不得。

老米粉們最近在論壇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調侃:“以前搶小米手機要定三個鬧鐘,現在看發布會得備放大鏡找免責條款。”從智能手機到新能源汽車,小米的宣傳策略正引發越來越多爭議。去年9月發布的小米17 Pro手機,海報上“逆光之王”四個大字配合“無懼強光拍清細節”的宣傳語,讓攝影愛好者們充滿期待。但當有人將海報放大三倍后,才發現右下角用3毫米小字標注著“逆光之王為產品設計目標”。
這種操作引發了網友的集體吐槽。有人形象比喻:“這就像有人說自己是‘宇宙首富’,結果用螞蟻字體備注‘是夢中幻想’。”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當小米后續用LOFIC影像技術解釋時,雖然影視颶風評測給出了高分,但老米粉們并不買賬:“直接說技術參數就行,玩‘設計目標’這種文字游戲不是耍人嗎?”
如果說手機宣傳還算“小打小鬧”,那么小米汽車的操作堪稱“教科書級翻車”。SU7 Ultra上市時宣稱的“16.8億種駕駛模式”,經拆解后發現不過是將加速、轉向、懸架等十余項參數進行排列組合得出的數字,實際可用模式不超過16種。網友的諷刺一針見血:“按這個算法,我家電飯煲能算出10億種煮飯模式,多放一勺米少放一勺水都算新模式。”
更讓消費者憤怒的是“1.98秒破百”的宣傳。這個數據在海報角落用極小字體注明“不含起步時間”,直接顛覆了行業通用的百公里加速計算標準。連以“毒舌”著稱的羅永浩都忍不住吐槽:“這哪是產品宣傳,分明是免責聲明合集。”這種操作在SU7 Ultra的碳纖維前艙蓋上再次上演——車主花費4.2萬元選裝的“復刻紐北原型車”部件,拆開后發現內部全是泡沫,連導流槽都不存在。當車主用鼓風機測試“風道”性能時,開孔處的紙巾紋絲不動,這個“最貴裝飾品”徹底擊碎了性能愛好者的期待。

這些爭議事件正在消磨老用戶的信任。使用小米產品超過十年的阿凱,家中至今擺放著初代小米手機的紀念版。當他看著雷軍在年度演講中用“設計目標”回應質疑時,氣得在直播間發出彈幕:“以前出問題雷軍會鞠躬道歉,現在只會說‘這是設計目標’。”曾經充滿技術討論的直播間,如今被“別灌雞湯,說提車要等多久”“泡沫機蓋怎么解釋”的質疑刷屏。
數據更能說明問題。2023年小米的研發費率僅為5.31%,甚至低于6.32%的銷售推廣費率。與蘋果7.07%的研發費率相比,小米“手機+家電+汽車”的多元化產品線,將有限的研發資金分散得支離破碎。這種投入策略的后果直接反映在產品上:從手機續航虛標到汽車性能縮水,問題層出不窮。
資本市場的反應同樣直接。雷軍演講次日,小米股價暴跌8%,數百億市值蒸發。股吧里充斥著“信小米宣傳不如信廣告小字”的吐槽,曾經因“參數真實”而聚集的理工男用戶群,正在用腳投票表達不滿。這些消費者最不怕比較數據,最怕的就是數據被篡改。
當雷軍再次談論美食心得時,或許應該換個說法:“這道菜我還沒學會,咱們點個外賣吧。”在科技產品領域,誠實或許比“逆光之王”這樣的頭銜更珍貴。畢竟,消費者可以原諒技術的不完美,但無法接受信任被當作可以隨意修改的參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