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曾以“天才少年”身份加入華為、年薪高達201萬元的年輕工程師,在事業巔峰期做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離開這家科技巨頭,投身充滿未知的創業之路。這位名叫彭志輝(網名“稚暉君”)的科技達人,用行動詮釋了何為對夢想的執著追求。
彭志輝的職業生涯堪稱開掛式成長。從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后,他先后在OPPO研究院擔任AI算法工程師,后通過華為“天才少年”計劃加入公司,負責昇騰計算產品線的全棧研發。在華為期間,他不僅以技術實力嶄露頭角,更以B站科技區UP主的身份收獲近230萬粉絲,被網友戲稱為“野生鋼鐵俠”。他創作的科技作品常常引發網絡熱議,從自制智能機器人到改造自行車為自動駕駛,每一項創新都展現著對技術的狂熱。
“200萬年薪確實能改變很多人的生活軌跡,但對我來說,這從來不是衡量價值的標準。”彭志輝在宣布離職的微博中這樣寫道。他坦言,在華為的平臺上獲得了寶貴的成長,但內心對技術創新的渴望始終驅使著他走向更廣闊的天地。這種選擇在旁人看來或許難以理解——放棄穩定的高薪工作,去面對創業路上可能遭遇的資金壓力、技術瓶頸和市場風險,但對他而言,這卻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經之路。
據知情人士透露,彭志輝的創業方向聚焦于機器人領域,目前已獲得天使輪融資。這個選擇與他長期以來的技術積累密不可分——在B站發布的視頻中,他曾展示過自主研發的機械臂、自動駕駛自行車等項目,這些作品不僅技術含量高,更體現了對人機交互、智能控制的深刻理解。有投資者評價,他的項目“既有技術深度,又具備商業化潛力”。
離開華為后,彭志輝需要獨自面對從技術研發到產品落地的全鏈條挑戰。沒有大公司的資源支持,他必須自己組建團隊、尋找資金、開拓市場。但這種“從0到1”的過程,恰恰是他最享受的。“創業就像玩一場開放世界游戲,每個決策都會影響最終結局。”他在一次訪談中這樣比喻。這種對不確定性的包容,源于他對技術本質的認知——創新從來不是在舒適區里完成的。
在彭志輝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典型特征:他們不滿足于成為大公司體系中的一顆螺絲釘,更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行業;他們不被物質條件束縛,愿意為理想承受風險;他們既具備扎實的技術功底,又懂得如何將復雜的技術轉化為大眾能理解的內容。這種特質,正在重塑中國科技創業的生態。
彭志輝的選擇也引發了關于“職業價值”的討論。有網友評論:“當大多數人還在為房貸、車貸奔波時,有人已經跳出了物質層面的競爭,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滿足。”也有觀點認為,他的經歷證明了“平臺的價值與個人的價值需要分開看待”——在大公司可以獲得資源支持,但真正的創新往往誕生于個體的突破。
目前,彭志輝的創業項目仍處于早期階段,但他已經展現出超越年齡的成熟。在最近發布的一則視頻中,他展示了新研發的模塊化機器人平臺,并表示:“技術最終要服務于人,我希望做出的產品能讓普通人也能感受到科技的魅力。”這種將高端技術平民化的理念,或許正是他區別于傳統科技工作者的關鍵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