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鋰電行業巨頭紛紛將目光投向鹽湖資源,引發市場高度關注。短短兩個月內,贛鋒鋰業、天齊鋰業、鹽湖股份三大企業接連發力,在鹽湖領域展開激烈布局。
8月底,贛鋒鋰業宣布與阿根廷方面達成跨境合作,共同開發當地三塊鋰鹽湖資源;9月25日,天齊鋰業持股20%的扎布耶鹽湖萬噸碳酸鋰項目正式投產;僅隔三天,鹽湖股份投資60.83億元的年產4萬噸鹽湖提鋰項目也宣布投產。這一系列動作表明,鹽湖資源已成為鋰電企業競爭的新焦點。
鹽湖的戰略價值不容小覷。其富含鈉、鎂、鉀、鋰等多種元素,是新能源材料、農業、航空航天等領域的重要原材料。尤為關鍵的是,鹽湖提鋰工藝的成本優勢顯著,每噸成本約4-5萬元,較鋰云母提鋰低3萬元左右。在當前鋰價波動較大的背景下,低成本的鹽湖提鋰成為企業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徑。
三大鋰電企業在鹽湖資源掌控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贛鋒鋰業和天齊鋰業通過參股、海外并購等方式與他人共享鹽湖資源,而鹽湖股份則獨自掌控青海察爾汗鹽湖約3700平方公里的采礦權。這一面積相當于2.3個深圳市,是扎布耶鹽湖的15倍。更令人矚目的是,該鹽湖的氯化鉀、氯化鎂、氯化鋰等儲量均居全國首位,潛在開發價值超過12萬億元,使鹽湖股份成為國內控制鹽湖鉀鋰資源最多的企業。
不同的資源掌控策略導致三大企業業績出現明顯分化。2024年,贛鋒鋰業虧損20.74億元,天齊鋰業虧損79.05億元;2025年上半年,贛鋒鋰業仍未能扭虧,而天齊鋰業僅實現0.84億元的微利。相比之下,鹽湖股份表現亮眼,2024年凈利潤達46.63億元,2025年上半年凈利潤為25.15億元,平均每月盈利超4000萬元。
鹽湖股份的成功并非僅靠資源儲備。雖然贛鋒鋰業覆蓋鋰輝石、鋰鹽湖、鋰云母等多種資源,天齊鋰業控股的格林布什鋰輝石礦資源量達4.4億噸,但鹽湖股份在產品布局上更具差異化。其營收主要來自鉀產品和鋰產品,2025年上半年這兩大產品占比分別為79.16%和18.32%。這種簡單的營收結構卻構建了兩條堅實的業績增長路徑。
第一條路徑是鉀產品構建的"寡頭+產能"護城河。鉀產品主要應用于農業和工業領域,2023年全球應用占比分別為87%和13%。作為60多種酶的活化劑,鉀在植物生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全球約70%的鉀肥產能由加拿大、俄羅斯和德國等國的廠商控制,形成寡頭格局。我國鉀資源相對短缺,95%以上的鉀肥依賴鹽湖鹵水生產。鹽湖股份憑借地理優勢和資源儲備,成為我國最大的鉀肥生產商,年產能達500萬噸,全球排名第四,國內位居第一。2025年上半年,其氯化鉀銷量達177.79萬噸,約是藏格礦業和東方鐵塔的3倍,寡頭地位凸顯。
盡管金屬企業普遍面臨周期性挑戰,鹽湖股份的盈利穩定性卻強于同行。2022年至2024年,受全球鉀供需失衡影響,其凈利潤從155.7億元下降至46.63億元,但仍保持盈利。這得益于鉀資源的稀缺性和戰略剛性——供給端擴產難度大、周期長,需求端作為農業化肥具有不可替代性。2025年以來,俄羅斯兩大鉀肥生產商相繼停產檢修,預計將減少至少160萬噸供給,對鉀價形成支撐。數據顯示,2025年8月底我國氯化鉀均價達3284元/噸,同比增長35.87%,價格已現回升跡象。
第二條路徑是鋰產品釋放的利潤和成長彈性。2024年,鹽湖股份碳酸鋰平均成本為3.79萬元/噸,遠低于天齊鋰業和贛鋒鋰業。這得益于其獨特的鹵水資源梯級利用模式:鹵水先用于鉀肥生產,排放的老鹵再進入提鋰環節,提鋰后的老鹵通過輸鹵渠道返回采區,形成閉環循環。這種模式類似水電站的梯級開發,能充分利用資源。2025年上半年,公司碳酸鋰毛利率仍接近50%,超出藏格礦業、贛鋒鋰業和天齊鋰業10多個百分點。
短期來看,汽車行業進入"金九銀十"銷售旺季。截至2025年8月底,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962萬輛,8月滲透率升至49%。9月下旬,問界M7、尚界H5、理性i6等新車陸續發布,有望增強碳酸鋰需求預期。長期而言,固態電池的發展將帶來新的增量。據測算,1Gwh鋰磷硫氯全固態電池約需碳酸鋰322至353噸,是液態電池的10倍。鹽湖股份近期投產的年產4萬噸碳酸鋰項目通過升級老鹵提鋰工藝,預計鋰收率可提升約25%,年產能升級至8萬噸,成為國內鹽湖提鋰最大規模產能。在成本、產能和行業需求的支撐下,公司碳酸鋰業務有望釋放更多利潤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