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艾姆斯國家實驗室與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科研團隊在超導材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觀測到名為“希格斯回波”的量子現象。這一發現為量子計算與量子傳感技術開辟了全新路徑,相關成果已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
研究聚焦于超導材料中獨特的“希格斯模式”——一種電子勢以類似希格斯玻色子方式波動的集體量子振動。由于該現象持續時間極短,且與超導性分解產生的準粒子存在復雜相互作用,此前科學家始終難以直接觀測其動態過程。團隊通過創新應用太赫茲光譜技術,在量子計算常用的鈮基超導材料中成功捕捉到這一瞬態量子信號。
“傳統回波現象多見于原子或半導體系統,而希格斯回波的產生機制截然不同。”項目負責人指出,這種特殊回波源于希格斯模式與準粒子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其信號特征具有顯著區別。研究團隊通過精密調控太赫茲脈沖的時序參數,不僅實現了對量子回波的穩定觀測,更驗證了其作為量子信息載體的可行性。
實驗表明,特定時序的太赫茲輻射能夠激發超導材料中的量子記憶效應。研究人員形象地描述道:“希格斯回波如同材料內部的量子記錄儀,可以追蹤并重現隱藏的量子演化路徑。”通過設計脈沖序列,團隊成功實現了對量子信息的編碼、存儲與提取,為構建新型量子存儲器提供了理論依據。
該成果得到超導量子材料與系統中心(SQMS)的重點支持。研究團隊正計劃深化對希格斯回波動力學特性的研究,探索其在多量子比特系統中的應用潛力。量子計算領域專家認為,這種新型量子信號處理機制可能為開發穩定量子比特提供替代方案,從而加速實用化量子計算機的研發進程。
在量子傳感方向,這項突破同樣具有變革意義。基于希格斯回波的傳感器理論上可實現皮秒級時間分辨率與單量子級靈敏度,有望在生物醫學成像、納米材料表征及深空探測等領域產生廣泛應用。目前團隊已啟動跨學科合作,致力于開發首代原理驗證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