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動力電池產業在全球范圍內掀起熱潮,四川宜賓正將目光投向更具潛力的新型儲能領域,試圖以此構建新的經濟增長引擎。在近期舉辦的國際性新能源產業盛會上,宜賓憑借180個簽約項目、861.3億元投資總額的亮眼成績,再次鞏固了其作為動力電池重鎮的地位,同時為新型儲能產業的崛起埋下伏筆。
這場聚焦綠色能源的產業盛會,簽約項目覆蓋動力電池、新型儲能、光伏及智能網聯汽車等多個前沿領域。其中,新型儲能作為新興戰略賽道,成為與會專家和企業負責人熱議的焦點。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董揚在專題會議上直言,儲能技術的突破將比電動汽車更深刻地改變能源格局,其核心價值在于解決電能時空錯配的難題。
協鑫集團創始人朱共山在接受采訪時給出更具沖擊力的預測:未來儲能電池市場容量將達到動力電池的50%,且呈現指數級增長態勢。這一判斷與宜賓的產業規劃不謀而合——這座長江畔的城市正從動力電池向晶硅光伏、新型儲能等領域延伸產業鏈,目標到2030年實現動力電池年產量400GWh、全產業鏈產值3000億元的跨越。
數據印證著宜賓的產業實力:2023年至2024年,當地動力電池產業產值連續兩年突破千億元,成為繼白酒之后的第二個支柱產業。目前,宜賓已集聚120余個上下游項目,形成從原材料到電池回收的完整閉環,規劃產能300GWh中已有210GWh建成投產。2025年前三季度,該產業產值達860.7億元,同比增長14.6%,動力電池產量占全國16%以上,意味著全球每10塊動力電池就有1塊產自宜賓。
產業生態的拓展成為新的競爭焦點。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開幕式上強調,要通過多元化場景構建融合發展新生態。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提出“全域增量時代”概念,主張將動力電池應用從電動汽車擴展至商用車、船舶、航空等領域,推動能源系統全面升級。這種思路在宜賓得到實踐,當地正探索人工智能、車電分離等新技術與動力電池產業的深度融合。
新型儲能領域的爆發式增長更為引人注目。截至2025年9月,中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突破1億千瓦,較“十三五”末增長超30倍,占全球總量的40%以上。中國華電集團董事長江毅指出,長時儲能、構網型儲能等技術研發將成為行業突破口。朱共山進一步闡釋,未來儲能電池需向長壽命方向發展,25年至30年的使用周期將成為標配。
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共識在宜賓轉化為實際行動。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王振波預測,到2030年新型儲能累計規模將達291.2GW,2025年至2030年復合增長率達24.5%。宜賓市經濟合作部門負責人透露,當地已圍繞系統集成和能源電子兩大方向,引進26個新型儲能項目,協議投資額106億元,形成以中國中車、中國能建為龍頭的產業集群。
在應用場景構建方面,宜賓發布44個新能源項目機會清單,總投資52.11億元,其中新型儲能類項目13個、投資29.41億元,涵蓋源網荷儲一體化、充換電基礎設施等多個領域。這種“鏈式聚合、生態耦合”的發展模式,正推動宜賓向國內一流新型儲能產業集群的目標邁進——2025年產值突破60億元,2027年躍升至30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