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假期首日,新能源汽車迎來出行高峰,充電需求隨之激增。國家電網智慧車聯網平臺數據顯示,當天全國高速公路充電量突破1000萬千瓦時,同比增幅達18%,刷新歷史紀錄。為應對這一情況,多地電力部門通過增設充電設施、強化運維保障、運用數字化平臺等舉措,全力保障新能源車主順暢出行。
在浙江麗水云和高速服務區,供電部門為提升充電效率,將運維人員數量增至日常的兩倍,實行24小時輪班制,實時監測20臺充電樁的運行狀態。工作人員不僅主動引導車輛有序充電,還為車主提供操作指導,減少排隊等待時間。與此同時,滬昆高速長安服務區采取“固定+移動”雙模式補充充電能力,除原有充電樁外,臨時加裝5臺移動充電設備,并在鄰近收費站增設20個快速充電樁,有效緩解了充電高峰壓力。
數字化手段成為假期保障的另一大亮點。安徽上線充電設施容量評估平臺,每15分鐘自動分析充電站使用數據,精準預測不同時段的充電需求,并動態調度設備資源。例如,當某區域充電需求激增時,平臺可快速調配周邊閑置充電樁支援,避免局部擁堵。江蘇鎮江則通過車聯網平臺優化充電樁布局,將40臺平時利用率較低的充電樁遷移至景區和交通要道,同時對700多臺充電樁進行實時監測,一旦發生故障,系統立即通知運維人員處理,確保設備正常運行。
從充電量分布來看,杭千高速建德服務區液冷超充站(衢州方向)、郴州市歐陽海高速服務區(廣州方向)充電站(二期)、常臺高速嘉紹大橋服務區充電站二期(臺州方向)成為假期最繁忙的充電站點。這些站點通過升級液冷超充技術、擴大充電容量,滿足了大量新能源車主的快速補能需求。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持續增長,假期充電保障已成為交通能源領域的重要課題,而多地探索的“硬件擴容+智能調度”模式,為未來大規模出行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