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聯電子首席執行官潘健成近日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全球NAND閃存市場即將進入長期供應緊張階段,預計2026年出現的供應缺口可能持續十年之久。這一判斷顯著高于行業此前普遍預期的一年周期,引發市場對存儲芯片產業格局的深度關注。
潘健成指出,當前存儲市場正經歷結構性轉變。過去五年間,閃存廠商因價格暴跌風險持續壓縮資本支出,2019-2020年后行業投資節奏明顯放緩。特別是2023年美光、SK海力士等巨頭將大量資金轉向高利潤的HBM內存領域,進一步導致閃存產能擴張受限。這種投資轉向與AI技術發展路徑密切相關——當行業焦點集中在GPU訓練需求時,存儲環節的投資被相對忽視。
市場數據印證了供需關系的劇烈變化。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監測,閃迪、美光、西部數據等主要廠商已相繼凍結或上調產品價格,需求規模達到歷史峰值。驅動這一現象的核心因素在于AI數據中心運營模式的轉變:企業開始將大語言模型的推理應用置于訓練之前,同時近線存儲需求呈現指數級增長。作為介于熱存儲與冷存儲之間的新型解決方案,近線存儲在模型版本管理、歷史數據調用等場景中的價值日益凸顯。
關于存儲技術路線競爭,潘健成提出顛覆性觀點。他認為雖然基于DRAM的HBM內存目前仍是AI訓練的核心組件,但閃存的戰略地位將快速超越前者。"2022年以來云廠商資本支出集中在GPU采購,這種局面正在改變。當模型訓練進入成熟階段,推理環節的商業價值開始顯現,而推理依賴的核心資源是存儲容量。"他強調,數據中心運營的本質是數據管理,用戶增長帶來的數據存儲需求將成為未來十年行業擴張的主要驅動力。
機械硬盤(HDD)的市場空間正面臨嚴峻挑戰。潘健成分析指出,盡管當前HDD在大容量近線存儲領域仍具價格優勢,但SSD成本下降速度超出預期。預計五至八年內,SSD單位存儲成本將與HDD持平,而后者動輒超過一年的交貨周期更削弱了競爭力。數據顯示,數據中心存儲介質結構已發生顯著變化:SSD占比從2020年的不足10%躍升至目前的20%,未來三年可能突破80%大關。
"存儲容量需求增長的速度遠超行業預期。"潘健成特別強調,支撐SSD全面替代HDD所需的新增產能規模,正是其判斷閃存市場將持續繁榮十年的關鍵依據。隨著AI模型參數規模突破萬億級,企業數據留存周期延長,數據中心對高效存儲解決方案的需求將呈現剛性增長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