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捷龍三號遙八運載火箭在山東日照海域劃破天際時,海陽東方航天港的發射船正載著全國首個"中國火箭班"的夢想駛向深藍。這個將航天科技教育深度融入高中課程的創新實踐,正在齊魯大地上書寫著獨特的太空教育篇章。
在歷城二中的"航天第一課"上,中國首批航天員趙傳東用親身經歷詮釋著航天精神:"成為航天員需要的不只是仰望星空的夢想,更需要腳踏實地的堅持。我曾為完善一個訓練動作重復上千次。"這番話讓臺下數百名高中生陷入沉思,也揭示著火箭班設立的深層意義——在培養航天科技后備人才的同時,錘煉青少年的創新品格。
山東與航天的緣分始于2019年6月5日。當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騰空而起,中國成為全球第三個掌握海上發射技術的國家。這塊鐫刻在東方航天港石碑上的歷史時刻,開啟了山東空天信息產業的新紀元。六年間,這里創造了多個"全國首次":2020年首次商業化應用發射,2022年首次"一站式"發射,2023年民營商業火箭首飛,2024年全球最大固體運載火箭"引力一號"成功首飛。
數據見證著這片海域的航天傳奇:截至目前,海陽已保障19次海上發射,將127顆衛星精準送入軌道,完成3次液體火箭動力試車和2次飛行回收試驗。更值得關注的是,這里已具備液體火箭全系統試車能力,形成了完整的航天產業鏈條。當9月24日捷龍三號以"一箭十二星"的方式再次劃破長空時,山東正以每月一次的發射頻率,刷新著中國商業航天的紀錄。
這種緊密的航天聯系,成為"中國火箭班"落戶山東的重要考量。項目負責人透露,火箭班不僅設置航天工程、衛星通信等前沿課程,更通過定期組織發射場觀摩、航天員互動等活動,讓學生近距離接觸航天科技。這種"沉浸式"教育模式,在傳統教育中開辟出新的育人路徑。
中國火箭總工程師李少寧將火箭班比作"通向星辰的天梯":"我們希望在青少年心中播下創新的種子,讓他們在最富想象力的年紀與航天事業同行。當這些孩子接過接力棒時,中國航天隊伍將永遠保持年輕的活力。"這種戰略眼光,正在山東這片曾經的傳統工業大地上,孕育出新的科技增長極。
從海陽港的發射塔架到濟南高中的實驗室,從航天工程師的講堂到高中生的設計圖紙,山東正在構建一個完整的航天人才培育生態。當捷龍三號的尾焰照亮渤海灣時,無數雙年輕的眼睛正透過舷窗望向宇宙,那里既有人類共同的星辰大海,也承載著新時代中國少年的飛天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