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將至,江西景德鎮一位普通的小攤主因獨特的經營風格意外走紅網絡。這位被網友稱為“雞排哥”的攤主,憑借幽默風趣的服務態度和真誠的經營理念,在預制菜爭議不斷的餐飲界掀起了一股“活人感”熱潮。
“雞排哥”本名李俊永,在景德鎮某中學附近經營炸雞排攤位已五年。他每天清晨六點出攤,先賣肉夾饃,中午開始炸雞排,直到晚上十點才收攤。與其他攤主不同的是,他對學生顧客實行優惠價格,比普通顧客便宜一元,并堅持“學生優先”的原則——下午四點后,散客必須讓學生先買,這種經營方式讓他在當地學生中積累了極高的人氣。
他的走紅源于一段網絡視頻:畫面中,這位皮膚黝黑、身材瘦小的中年男子一邊熟練地翻著油鍋里的雞排,一邊與排隊的學生開玩笑:“你們別把青春耗在等雞排上,但我的雞排值得等。”視頻中,學生們圍在油鍋旁說笑起哄,滿屏的煙火氣讓無數網友回憶起自己的校園時光。有網友感慨:“六元的雞排,六百元的情緒價值。”
面對突如其來的流量,景德鎮當地迅速做出反應,不僅出動安保和清潔人員維持秩序,還為“雞排哥”安排了固定攤位。這種服務架勢讓人聯想到去年山西“小西天”景區爆火時的場景。然而,與那些刻意營造的網紅景點不同,“雞排哥”的走紅顯得更加自然和真誠。
在當今餐飲界,許多連鎖品牌正面臨信任危機。以“西貝”為例,該品牌近期因處理消費者投訴的態度問題引發爭議,其不專業的回應讓公眾對“大牌”祛魅。與此同時,一些自詡為“主理人”的店鋪也遭到批評,他們顛覆傳統“以客為尊”的關系,將消費者置于被篩選甚至“霸凌”的位置,一杯普通拿鐵貼上“主理人”標簽后價格飆升至五六十元,卻拒絕接受市場評判。
相比之下,“雞排哥”的經營方式顯得格外清新。他嘴邊掛著不重樣的網絡梗,用松弛、年輕化的話語與顧客交流,被網友調侃為“雞排主理人”。但與那些刻意標榜“主理人”文化的店鋪不同,他始終堅守服務者的本分。有顧客因風大吹走塑料袋而拒付錢時,他幽默回應:“雞排免費,塑料袋六塊,如果你的袋子被風吹走,那么我將不會承認收了你的錢。”這種接地氣的互動方式,讓他與顧客之間建立了獨特的信任關系。
“雞排哥”的走紅,反映出公眾對透明和真誠的強烈需求。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預制菜爭議不斷的背景下,人們越來越難以容忍商家對基本商業常識的破壞。他的成功證明,在廉價、個體戶、透明化生產的特質面前,消費者更看重的是商品背后的溫度和誠意。
這種溫度不僅體現在價格上,更體現在經營理念中。五年來,“雞排哥”始終堅持學生優惠,并與學生保持“放學之約”。這種看似“不平等”的規則,反而賦予了他的小攤以人格魅力。許多商家絞盡腦汁想要塑造的品牌形象,在他這里卻自然流露。從營銷角度看,他成功地將一個小地攤打造成了具有溫度的消費場景。
“雞排哥”現象的背后,是公眾對商業本質的回歸期待。市場合作關系的核心從未改變:消費者用貨幣換取商品,商家用商品和服務換取貨幣。這種交換有時只需要一種心理感受——感到“值”就買單,感到不值就停止。而在今天,公眾越來越難以容忍商家對這一常識的破壞。
與那些追求標準化、效率的現代商業體系不同,“雞排哥”代表了一種返璞歸真的經營方式。他每天工作16個小時,一口鐵鍋、一輛三輪車就是全部家當。這種看似“落后”的經營模式,卻因蘊含了基本的人性溫度而受到歡迎。他的成功不依賴于高超的商業技巧,而是源于一個普通小本經營者的生存智慧——誠信和謙遜。
“雞排哥”的走紅也引發了對“主理人”文化的反思。在上海等城市,一些店鋪以“主理人”為名,拒絕參與正常的市場競爭,將消費者分為“朋友”和“非朋友”,實行差別對待。這種做法違背了現代商業體系的核心——摒棄出身論,以效率、標準化和公開透明為準則。而“雞排哥”則一視同仁,無論口頭上多么花哨,行為上始終將自己放在服務者的位置。
在競爭激烈的餐飲市場中,“雞排哥”的成功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它反映了消費者對真實、透明商業關系的渴望。當一些商家用工業體系的標準流程來冷漠對待顧客時,“雞排哥”卻用數倍的謹慎和真誠來經營每一個環節。這種對比,讓他的走紅顯得格外有意義。
盡管“雞排哥”可能只是曇花一現的現象,但他的出現為餐飲業提供了一個值得思考的案例。在預制菜成為主流的今天,消費者并非反對工業化生產,而是反對用效率為借口抹去基本的人性溫度。從河南某面館的續面事件到西貝的預制菜爭議,商家的強硬態度都與公眾的心理需求背道而馳。
如果“雞排哥”的走紅能促使更多地方支持和鼓勵類似充滿煙火氣的個體經營,或許能為旅游業和餐飲業帶來新的啟發。在這個國慶假期,當人們走出家門成為消費者時,他們更希望看到的是真誠的服務和人間煙火,而不是被教育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