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可控核聚變領域取得重大進展,位于安徽合肥的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項目迎來關鍵節點。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牽頭研制的杜瓦底座順利完成安裝,標志著BEST裝置主機建設邁入核心部件安裝階段。
這個直徑達18米、高度5米的龐然大物總重超過400噸,是目前國內聚變領域最大的真空部件。作為BEST裝置主機的首個真空大部件,它將承擔起支撐整個主機系統(總重約6700噸)的重任。項目團隊采用高精度成型工藝,通過毫米級形變控制技術確保部件結構穩定性,同時攻克了高真空密封等關鍵技術難題。
安裝過程中,技術人員將表面水平高差嚴格控制在15毫米以內,落位位置偏差不超過2毫米。這種堪比"繡花"的精密操作,源于杜瓦底座對整個工程安全性的決定性影響。項目聯合團隊歷時數年研發,突破了超大型真空部件制造的技術瓶頸,為后續核心部件安裝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黃雄一介紹,杜瓦底座安裝完成后,磁體、真空室等核心部件將陸續就位。最終封閉形成的真空環境,將為采用緊湊高場超導托卡馬克技術的BEST裝置提供穩定運行保障。該裝置創新性運用高性能超導磁體和氘氚聚變燃料,計劃通過燃燒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實現核聚變發電。
作為全球首個將演示核聚變發電的實驗裝置,BEST項目于2025年5月啟動總裝工作。按照規劃,這座采用國際領先技術路線的實驗裝置將在兩年后建成,屆時將首次實現聚變能發電演示。到2030年,這項突破性技術有望點亮人類歷史上第一盞由核聚變能驅動的電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