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玩市場風起云涌,名創優品旗下潮玩品牌TOP TOY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啟動IPO進程。這家成立僅五年的品牌,正以驚人速度向資本市場發起沖刺,距離創始人葉國富提出的“三年內實現單獨上市”目標僅一步之遙。市場對此早有預期,今年6月名創優品曾公開回應TOP TOY上市傳聞,7月該品牌完成約4.27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種種跡象顯示其正全力押注潮玩賽道。
當前潮玩市場呈現激烈競爭態勢。泡泡瑪特已在港股市場創造上市神話,52TOYS、布魯可等品牌緊隨其后。作為后起之秀,TOP TOY背靠名創優品7780家全球門店的渠道優勢,同時抓住情緒經濟帶來的消費紅利,其上市進程備受關注。但面對泡泡瑪特的斷層式領先,所有同類品牌都面臨自有IP打造的嚴峻考驗,這成為決定企業能否突圍的關鍵因素。
TOP TOY的成長軌跡堪稱“速成”。2020年泡泡瑪特上市次日,該品牌首店即告開業。五年間完成從品牌創立到沖擊港股的跨越,GMV突破10億元。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營收從6.79億元增至19.09億元,復合年增長率達67.7%。2025年上半年收入13.6億元已超2022年全年,凈利潤從2022年虧損轉為2024年盈利2.94億元,毛利率從19.9%提升至32.7%,門店數從117家增至293家。這種增長速度背后,是母公司名創優品約86.9%的控股比例和渠道支持。
名創優品作為控股股東,其全球門店網絡為TOP TOY提供堅實基礎。2022年至2024年,通過名創優品渠道的銷售收入占比均超35%,2023年更高達53.5%。這種“大樹底下好乘涼”的模式雖助其快速擴張,但也埋下隱患。截至2025年上半年,45.5%收入仍依賴母公司體系,過度依賴使其面臨獨立發展能力的市場質疑。
走進TOP TOY門店,三麗鷗、迪士尼等知名IP產品琳瑯滿目,這種“潮玩超市”模式曾是其核心競爭力。但行業發展趨勢顯示,渠道優勢僅能帶來短期增長,自營IP才是長期價值所在。泡泡瑪特憑借LABUBU、MOLLY等爆款IP構建起品牌護城河,2025年上半年營收達138.8億元,是TOP TOY同期收入的10倍以上,毛利率高達70.3%,形成斷層式領先。
TOP TOY的IP結構呈現“自有+授權+他牌”協同特征,自研產品占比雖達50%,但2024年授權IP產品收入8.89億元占比近半,2025年上半年52.8%收入仍來自外采IP。高比例授權帶來高額成本,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授權費分別達3278萬元和1971.1萬元。更嚴峻的是,三麗鷗、迪士尼等頂級IP授權分別于2028年和2026年到期,授權終止將導致產品下架和用戶流失風險。
葉國富已意識到自營IP的重要性,提出“國際IP+自有IP”并行戰略。目前TOP TOY擁有17個自有IP和43個授權IP,但2024年自有IP收入僅680萬元,2025年上半年為610萬元,與授權IP收入差距顯著。這種IP結構導致其盈利模式仍以“賺中間差”為主,與泡泡瑪特通過IP溢價構建的品牌護城河形成鮮明對比。
面對國內市場增速放緩,TOP TOY將增長希望投向海外。今年3月宣布全球化戰略升級,計劃五年內海外銷售占比超50%,覆蓋100個國家核心商圈開設1000家門店。目前已在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日本等市場布局,泰國和馬來西亞門店開業當月即盈利,三四個月收回成本,月均流水達百萬元。
海外擴張初見成效,2024年海外收入1181萬元,2025年上半年增至5248萬元,占比從0.6%提升至3.9%。但與泡泡瑪特相比仍顯遜色,后者2024年海外市場收入達50.7億元,東南亞地區營收同比暴增619.1%。泡泡瑪特通過本地化營銷、打造區域專屬IP、攜手本土KOL等方式深化市場滲透,而TOP TOY海外業務仍處“鋪貨”階段,產品以授權IP為主,本地化程度有限,品牌認知度和用戶粘性尚未形成。
潮玩行業競爭本質逐漸顯現,自有IP的打造與運營決定企業天花板。52TOYS 2024年自有IP收入占比僅24.5%,授權IP貢獻超六成,全年營收6.3億元。而泡泡瑪特僅THE MONSTERS系列IP 2024年營收就突破30億元。行業競爭已從產品設計、渠道擴張升級為IP生態、全球布局的全方位比拼。
盡管存在質疑,潮玩市場前景依然廣闊。弗若斯特沙利文預計,2025年中國潮玩市場規模將達825億元,2030年增長至2133億元,復合年增長率20.9%。隨著TOP TOY、52TOYS等品牌加速上市進程,資本市場更看好具備優質IP孵化能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企業。在這場IP生態的競爭中,能否打造出具有全球號召力的自有IP,將成為決定潮玩品牌能否走得更遠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