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集團旗下專注工業供應鏈數字化的京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近日第三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標志著這家深耕產業互聯網多年的企業正式啟動資本市場征程。作為京東“產業數字化”戰略的關鍵載體,京東工業憑借204億元營收與凈利潤同比激增1586%的業績,向市場展示出供應鏈數字化改造的商業價值。
財務數據顯示,京東工業在2022至2024年間實現營收從141億元至204億元的跨越,2025年上半年營收達103億元,同比增長18.9%。其利潤表現更為突出:2023年實現480萬元凈利潤扭虧,2024年凈利潤飆升至7.6億元,2025年上半年繼續保持55.2%的增速。這種“跨越式增長”背后,是客戶數量與商品銷售的雙輪驅動——重點企業客戶從2023年的9500個增至2024年的1.06萬個,商品銷售收入三年復合增長率達21.7%。
規模效應與集團協同成為盈利突破的關鍵。通過優化履約成本率,京東工業在物流、技術等領域獲得京東集團資源支持,同時逐步降低對母公司的依賴。2024年,來自京東集團的收入占比從2022年的47.1%降至39.7%,顯示其獨立市場拓展能力顯著增強。股權結構方面,京東集團通過全資子公司持有78.84%股份,創始人劉強東通過控股架構掌控戰略方向,這種穩定結構為長期發展提供保障。
在工業MRO(維護、維修、運營)市場,京東工業構建起差異化競爭優勢。面對2.1萬億元市場規模與不足8%的行業集中度,其通過“全品類+全國網絡”打破垂直平臺局限。截至2024年底,平臺覆蓋12.17萬家供應商,提供從設備配件到化工原料的全場景商品,并依托京東物流智能倉儲實現“小批量、多頻次”精準配送,解決傳統MRO履約時效低的痛點。
與綜合電商的跨界競爭相比,京東工業的B端基因成為核心壁壘。八年服務超1.06萬個重點企業的經驗,使其形成獨特的供應商分級體系與定制化解決方案。例如,其智能供應鏈系統通過AI算法預測企業耗材需求,實現“零庫存管理”。這種能力是消費電商平臺短期內難以復制的,幫助京東工業在跨界競爭中保持領先。
面對傳統貿易商轉型,京東工業采取“技術輸出+生態合作”策略。通過開放“京工云”系統部分功能,協助區域分銷商優化庫存管理;以“平臺合作”模式吸納優質貿易商入駐,補充本地化服務。這種賦能思路既擴大市場覆蓋,又推動行業數字化升級,形成共贏局面。其客戶結構的高度分散化(前五大客戶收入占比僅12.1%)進一步增強抗風險能力。
作為京東“零售+物流+科技”生態的延伸,京東工業正釋放三重協同價值。與京東物流深度融合,打造“工業級履約網絡”,通過“前置倉+區域倉”分層布局與大件運輸能力,提供“門到門”安裝服務;與京東科技協同,將AI尋源算法、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應用于供應鏈全鏈路,幫助企業降低庫存與采購成本;反向賦能京東零售,將其B端供應商分級體系與庫存管理算法復用于消費端,優化生鮮、家電等品類運營效率。
京東工業的上市進程,本質上是京東集團產業數字化戰略的資本化落地。從2017年獨立運營至今,其每一步轉型都緊扣創始人“用技術重塑供應鏈價值”的布局。此次第三次遞表,不僅展現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的決心,更凸顯其作為中國制造供應鏈升級“試驗田”的長期價值——通過數字化改造提升工業效率,這正是京東工業區別于傳統分銷商的核心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