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近日圓滿落幕,期間來自東盟國家的智庫學者與媒體記者組成參訪團,深入浙江杭州、金華、湖州等地,實地探訪科技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實踐。印度尼西亞拉賈瓦里電視臺記者奧利維婭·費拉里在體驗多項前沿技術后感嘆:“中國的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之豐富,遠超想象。”
在杭州的展覽現場,宇樹科技研發的機器人隨音樂節奏靈活舞動,云深處科技的機器狗完成高難度后空翻動作,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產品甚至化身交響樂指揮家。這些充滿未來感的場景,讓參訪團成員紛紛舉起手機記錄。奧利維婭邊拍攝邊表示:“從工業生產到藝術創作,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人類生活的邊界。”
義烏國際商貿城的科技變革同樣引發關注。參訪團成員使用AI翻譯設備與商戶無障礙交流,完成跨國采購。緬甸亞洲名譽傳媒首席運營官德瓦桑現場體驗后指出:“語言障礙的消除,讓全球中小商戶都能平等參與國際貿易。”市場內,具備拍照、翻譯、答疑功能的智能穿戴設備琳瑯滿目,商戶李軍介紹稱,AI技術已深度融入銷售環節,既能優化客戶溝通,又能提供精準營銷策略。
商貿城推出的商品貿易大語言模型和Chinagoods AI智創服務平臺,正在改變傳統貿易模式。商戶上傳中文視頻后,系統可自動生成30余種語言版本,幫助拓展海外市場。目前,該市場擁有7.5萬個商鋪,經營210多萬種商品,緬甸知名連鎖超市City Mart的采購清單便源自此處。德瓦桑認為:“這里為全球創業者提供了公平競爭的舞臺。”
在浙江金華,參訪團見證了傳統工業村的綠色轉型。安吉余村曾因過度開采導致環境惡化,經過20年持續治理,裸露的礦山崖壁重披綠裝,廢棄礦坑變身湖泊與露營基地。由舊廠房改造的“余村印象”圖書館,通過光伏發電系統實現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成為鄉村零碳建筑的典范。
如今的余村入選世界最佳旅游鄉村,去年接待游客122萬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205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萬元。奧利維婭在考察后表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之道,在這里得到了完美詮釋。”
馬來亞大學戰略與國際研究系主任羅伊·安東尼·羅杰斯時隔30年再次訪華,巡檢機器人在高危場景中的應用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他指出:“中國的數字化進程不僅體現在機器人領域,更滲透到醫療、貿易、文化保護等社會各個方面,這種全面轉型對發展中國家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