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術近年來持續突破,正以顛覆性力量重塑全球經濟格局。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核心引擎,AI不僅推動著產業升級,更深刻影響著社會結構、國際關系乃至人類文明演進方向。圖靈獎得主約瑟夫·希發基思曾指出,中國在AI領域具備獨特優勢,但技術雙刃劍特性要求人類必須審慎把握發展方向。針對當前AI發展態勢、中國路徑選擇及風險應對等關鍵問題,記者與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梁正展開深度探討。
當前AI發展已從“技術狂熱”轉向“價值深耕”階段。梁正分析稱,過去三年行業對大模型的認知發生根本轉變——從追逐新奇功能轉向關注可靠性提升。以GPT-5為例,其核心突破不在于新增功能,而在于將錯誤率降低30%、安全性提高40%。這種轉變類似于航空業從“能飛上天”到“全球安全通航”的跨越,需要解決的是工程化、標準化等系統性問題。對于“AI超越人類”的爭議,他引用哈佛大學最新研究指出,當前AI僅能替代標準化程度高的初級崗位,在復雜決策、創意生成等領域仍需人工干預,醫療、金融等關鍵領域的應用仍存在顯著風險。
中國AI發展呈現“應用驅動創新”的鮮明特征。梁正承認我國在工業軟件等基礎領域存在短板,但強調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和超大規模市場。以深圳車企為例,優必選機器人已實現產線全流程自動化,華強北將智能眼鏡價格壓至千元級,這些案例凸顯“大規模應用降成本”的中國優勢。他特別指出,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占全球40%以上,這種“硬件+AI”的融合模式正在創造新的工業化范式。對于“工業自動化不足”的質疑,他認為這恰是中國市場驅動型創新的體現——相比美國的概念驗證模式,中國更注重技術快速落地。
AI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呈現多維特征。在產業層面,梁正認為“AI+制造業”將推動中國工業產能占比突破60%,光伏、新能源汽車等優勢領域可能形成全球主導地位。社會層面,初級崗位替代已引發就業結構調整,深圳某企業財務部門從20人縮減至2人的案例具有典型性。更值得關注的是精神文化層面,部分青少年過度依賴AI社交導致現實溝通能力退化。國際層面,AI技術可能重構全球分工體系,中美在算法標準、數據治理等領域的博弈將加劇。他特別提醒,當強AI真正出現時,人類需要建立全新的共處機制,這已成為跨文明挑戰。
中國AI治理體系強調“發展安全并重”原則。梁正解讀稱,“AI向善”不是限制技術進步,而是確保發展成果惠及全體民眾。在國際合作方面,中國推動的“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組織”已獲得30余國響應,在生化武器防控、數據跨境流動等關鍵領域形成共識。國內監管層面,算法備案、安全評測等制度已構建起技術風險防控網,特別是生成式AI內容標識管理辦法的出臺,為行業劃定了清晰的紅線。他強調,AI倫理教育應納入工程師培養體系,企業必須將“技術向善”納入核心價值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