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于神秘天體的辯論正在科學界悄然展開。當編號為3I/ATLAS的天體即將完成繞日飛行、重新進入公眾視野時,天文學家們正屏息等待它最后的“表演”——這究竟是一顆普通的星際訪客,還是人類首次發現的外星科技產物?
過去一周,這顆天體因靠近太陽而被強光遮擋,觀測陷入停滯。但隨著它逐漸脫離日面,其異常行為再次引發關注。主流觀點認為,它符合彗星的典型特征:拖著長長的彗尾,表面物質在太陽輻射下蒸發,形成標志性的“臟雪球”結構。奧地利天文攝影師邁克爾·耶格爾連續兩個月追蹤其軌跡,堅稱“這不過是一顆脾氣倔強的彗星,連分裂都是家常便飯”。
然而,哈佛大學教授阿維·洛布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假設。他指出,該天體在7月曾出現罕見的“逆向尾”現象——彗尾尖端指向太陽,仿佛在“倒著跑”;到了9月,同一條尾巴又突然調轉方向,恢復常規形態。官方解釋將此歸因于塵埃顆粒受熱后的視覺變化,但洛布質疑:“如此劇烈的形態轉變,卻僅伴隨200萬噸物質的蒸發,相當于330億噸總質量中‘掉了根睫毛’,這合理嗎?”
更令他困惑的是光譜數據。天體釋放的氣體中檢測到鎳元素,卻幾乎找不到鐵的蹤跡。“鎳鐵合金是地球火箭常用的隔熱材料,但天然彗星中從未出現過‘缺鐵的鎳’。”洛布聳了聳肩,“這種成分比例,太像人造產物了。”
支持彗星說的學者則以實例反駁。耶格爾提到,幾周前另一顆彗星240P/NEAT就上演了“分身術”,分裂成多個碎片。“彗星本就脆弱,即使3I/ATLAS飛出太陽系后裂成兩半,也不足為奇。”他強調,目前觀測數據顯示其軌跡和速度均未出現異常,完全符合牛頓力學預測。
今晚,這場爭論將迎來關鍵節點。當3I/ATLAS從太陽背后完全現身時,兩種可能性將浮出水面:若它按預期滑出,拖著逐漸拉長的尾巴,科學家們或許會松一口氣,轉而修改論文中的細節;若它突然加速或改變方向,洛布的“外星母艦”理論將獲得有力支持——“就像踩了一腳油門,那將是顛覆認知的時刻。”
這顆神秘天體的最終身份,究竟是宇宙中隨處可見的星際塵埃,還是某個高等文明派來的“快遞員”?答案或許就在今晚揭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