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正以驚人的速度向工廠場景滲透。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范圍內超過44款人形機器人新品密集發布,平均每兩天就有一款新機型問世。這場技術浪潮中,中國企業的表現尤為亮眼——從互聯網巨頭到傳統車企,紛紛跨界布局,試圖在這片藍海中搶占先機。

價格戰成為這場競賽的第一個突破口。2024年10月,松延動力推出的"小布米"人形機器人以9998元的售價引發市場震動,這個比iPhone 17 Pro Max便宜1元的定價,徹底打破了人形機器人"昂貴玩具"的標簽。該公司創始人透露,這款身高94厘米、體重12公斤的機器人,已收到大量來自教育、科研領域的訂單,但真正的考驗在于能否真正進入工業場景。
制造業對人形機器人的期待源于現實需求。在浙江寧波極氪工廠,優必選部署的Walker S系列機器人正在進行搬運實訓。這些身高1.7米的機器人需要完成從料箱抓取到跨設備轉運的全流程作業,但實際效率仍不足人類工人的三分之一。"最棘手的是那些'邊角案例',"項目負責人指著被機器人反復識別失敗的特殊料箱解釋,"比如這種內部有隔板的箱子,光線反射會干擾視覺系統,這類問題在實驗室里根本模擬不出來。"
車企的入局為行業注入新動能。廣汽集團研發團隊負責人張愛民坦言,特斯拉2022年發布的Optimus機器人視頻直接推動了他們的決策。這款能在辦公室搬箱子、澆花的原型機,展示了人形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的天然契合度。但現實遠比視頻復雜:在廣汽工廠的測試中,人形機器人完成倒水動作的成功率雖達90%,卻遠未達到生產線要求的萬分之一失效率標準。
工業場景的嚴苛要求倒逼技術突破。源升智能創始人楊思成指出,當前人形機器人的"雙手"是最大瓶頸。"大多數機型仍在使用簡易夾爪,就像用筷子吃西餐,"他比喻道,"要實現真正靈巧的操作,必須開發具備觸覺反饋的靈巧手,這需要突破材料科學和傳感器技術的雙重壁壘。"特斯拉公布的靈巧手方案顯示,其單手自由度已接近人類,但高昂的成本讓國內廠商望而卻步。

成本困局亟待破解。東吳證券研報測算,汽車工廠場景下,人形機器人放量初期單臺成本約40萬元,需3臺才能替代1個人類工位,回本周期長達7年。這與馬斯克提出的2萬美元目標相差甚遠。華安百唐的解決方案供應商透露,他們正在鋼鐵回收行業試點機器人分揀系統,"廢鋼分揀環境惡劣,年輕人不愿干,這恰恰是機器人的機會。"據測算,若單臺成本降至12萬元,回本周期可縮短至8個月。
技術迭代正在加速。優必選最新發布的Walker S2已實現50%-100%的效率提升,其腰部自由度設計使搬運動作更接近人類。波士頓動力的Atlas機器人通過上下半身聯動,分揀效率已接近人類水平的50%。但這些突破仍集中在搬運、質檢等外圍環節,汽車總裝線上的線束裝配、座椅安裝等精細操作,仍是難以逾越的關卡。
這場變革正在重塑制造業生態。智元機器人合伙人姚卯青觀察到,重復性高、環境惡劣的崗位首先面臨替代壓力,"紡織行業的'接線頭'工作,工人每班要跑20公里,這種崗位招工越來越難。"民生證券預測,到2040年,紡織服裝業人形機器人年銷量有望突破89萬臺。但張愛民提醒:"人形機器人不是要搶人類飯碗,而是填補那些無人愿干的空缺,這或許是產業升級的必經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