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自動駕駛領域的聚光燈仍聚焦于Robotaxi時,一家中國公司已悄然在無人配送賽道開辟出新的戰場。2025年10月,新石器無人車宣布完成超6億美元D輪融資,中東資本領投、國有資本與互聯網巨頭聯合跟投的陣容,標志著這家七年前還被稱為"孤勇者"的企業,正式躋身全球無人駕駛商業化的第一梯隊。
創始人余恩源的物流基因,成為新石器突破行業迷霧的關鍵。這位曾在快遞行業發明巴槍和智能柜的連續創業者,在2018年做出驚人判斷:當同行爭相涌入乘用車自動駕駛領域時,新石器選擇切入城配物流這個"臟活累活"。"客戶要的不是技術參數,而是每公里3元的成本底線能否守住。"這種對產業本質的洞察,讓新石器從誕生就走上差異化道路。
技術路線的選擇最能體現這種戰略定力。2021年,當行業普遍采用激光雷達主導的多傳感器融合方案時,新石器卻堅持視覺主導的算法路線。1顆激光雷達搭配12顆攝像頭的極簡配置,使單車制造成本較同行降低40%。更顛覆性的是其全球首創的"無圖方案",通過視覺-動作基礎大模型,讓無人車擺脫對高精地圖的依賴,直接打開即時配送和泛城配市場的萬億空間。
這種技術突破帶來的商業效應正在顯現。截至2025年9月,新石器累計交付量突破1萬臺,月交付量達2000臺,在全球300多個城市累計行駛超5000萬公里。這些真實場景數據持續反哺算法模型,形成"運營-數據-迭代"的閉環飛輪。在青島,1200臺無人車組成的配送網絡已實現常態化運營;在阿聯酋,新石器成為首個獲得公開道路運營牌照的外國企業。
支撐其領跑地位的,是被稱為"四支柱理論"的核心競爭力體系。在算法層面,全球首個貨運領域視覺-動作大模型已迭代至第三代;硬件上,通過模塊化設計和供應鏈掌控,實現8年或50萬公里的超長使用壽命;運營端提供"車輛+系統+服務"的全流程解決方案;合規方面,參與制定12項行業標準,手握47個城市的路權牌照。
這種系統能力正在轉化為市場突破。從早期依賴順豐、京東等大客戶,到如今小B客戶占比達50%,新石器計劃2026年將這一比例提升至80%。更值得關注的是其全球化戰略:通過與阿聯酋K2集團合作,2026年底前將在中東部署5000臺無人車,并以此為跳板進軍東北亞、東南亞和歐洲市場。
"我們帶著整套中國數字基礎設施出海。"余恩源透露,在阿聯酋項目落地過程中,國內云服務商、電信運營商和地圖服務商主動組成聯合體跟進。這種產業生態的協同出海,使新石器在海外市場的成本優勢進一步放大——美國同類產品造價是新石器的十倍以上。
當行業進入規模化商業運營的深水區,競爭焦點已從單一技術指標轉向系統能力比拼。新石器用七年時間證明,在自動駕駛領域,堅持長期主義的技術路線、構建完整的產業生態閉環,比追逐短期風口更具戰略價值。這場由物流人發起的自動駕駛革命,或許正在改寫全球智能交通的產業版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