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重陽節,一款款標注“適老”“康復助行”的外骨骼機器人進入公眾視野。近日,知乎答主孫悅攜手多位跨學科專家組成“答主評審團”,自費27412元購買了三款熱門外骨骼機器人及一款無動力機械平衡結構的扶拓步行筋作為參照,展開深度測評,試圖厘清當前外骨骼機器人的技術現狀與實際應用效果。

此次測評的三款外骨骼機器人分別為海爾外骨骼助行機器人(RHWW-W1)、邁步(MAX-P2)和肯綮外骨骼行走助力機器人,均明確面向老年人或康復人群設計,且普通消費者可便捷購買。測評采用“實驗室精準監測+生活化場景模擬”雙軌模式:在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的步態實驗室,團隊借助測力臺與動作捕捉系統,精準記錄志愿者穿戴設備時的發力細節;在龍華醫院脊柱病研究所的智慧醫療平臺,則模擬上樓梯、坐下、起身、單腳站立等日常高頻動作,全面檢驗產品實用性。
平地行走步態分析顯示,三款設備均能有效提供助力,顯著提升行走穩定性。對于輕度腿部無力或早期平衡能力下降的老年人,這類產品已能切實改善日常活動能力。上行步態測試中,實驗重點觀測髖屈曲角度與爬升節律,結果顯示肯綮外骨骼在“上樓梯發力”上更接近人體自然狀態;而對一位80多歲老年志愿者的測評中,海爾外骨骼表現最佳,步態監測顯示其幫助左右下肢重新形成對稱發力,這種“發力記憶的喚醒”對康復輔助具有實際價值。
然而,復雜動作測試暴露了當前技術的局限性。在“突然停止”測試中,三款設備均出現輸出短暫助力或產生慣性的情況,表明其尚未具備實時、精準理解穿戴者意圖變化的能力,仍停留在“模仿人類動作”的初級階段。坐下與起立轉換測試更凸顯問題:無一款設備能自動識別“起身意圖”,其中一款產品因助力方向偏差較大,反而抵消了人體的自然伸髖力,導致穿戴者需與機器“對抗”站起。
針對實測中發現的問題,評審團進一步檢索學術研究尋求驗證。近期發表于機器人頂級期刊《Science Robotics》的一篇論文指出:“為改善站立平衡,外骨骼提供的輔助扭矩必須早于人體自身的生理反應,而非與之同步。”這一論點更新了行業認知——要讓外骨骼在“站立被擾動”情境下真正提升平衡能力,其輸出需超前于人體反應,而非簡單對齊生理時序。
基于實測數據與學術研究的雙重支撐,評審團認為,未來外骨骼技術的突破關鍵在于算法對人體意圖的識別精度。只有實現更精準的意圖理解,設備才能從“走得動”邁向“走得穩”,真正滿足老年人與康復人群的深層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