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特斯拉安全性能的討論引發關注。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留言稱:“特斯拉的車身抗扭剛度連國產新能源車型的一半都達不到,實在不知道有什么可吹的。”這一觀點讓人聯想到手機領域“安卓機型跑分領先,銷量卻難言優勢”的調侃。不過,相關爭議背后的技術細節值得深入探討。
車身扭轉剛度是衡量車輛結構強度的關鍵指標,其定義為對車身前后端施加相反方向扭矩時,使車身產生1度扭轉所需的力矩值。以特斯拉Model Y為例,其白車身扭轉剛度約為1.5萬至2.2萬牛米/度,與多數國產車型處于同一水平,但明顯低于極狐αT(5.5萬牛米/度)和比亞迪海豹(4.05萬牛米/度)等國產高端車型。
然而,車輛安全性并非僅由扭轉剛度決定。實際碰撞中的乘員保護效果,更取決于碰撞力傳導路徑設計、潰縮吸能區域布局、電池包抗侵入能力以及事故發生前0.5至2秒的主動制動系統表現。特斯拉Model Y通過前后一體壓鑄環狀結構、三明治電池底板設計、低重心布局以及L2級主動安全系統,在歐洲新車安全評鑒協會(Euro NCAP)和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IHS)的最新測試中均獲得最高評級,其中成人乘員保護得分達97%,側面碰撞和頂部抗壓測試均獲得“優秀”(G)級評價。
相比之下,部分國產高剛度車型通過增加封閉環鋼材厚度來提升數據表現,但導致車身增重100至300公斤。這種重量增加會直接延長制動距離,可能對實際安全性能產生負面影響。從國際權威測試數據來看,極狐αT目前缺乏公開碰撞測試結果,而比亞迪海豹在Euro NCAP測試中成人乘員保護得分為89%,明顯低于Model Y的表現。
行業專家指出,車輛安全性能評估需要綜合結構強度、主動安全技術、輕量化設計等多維度因素。單純比較某項參數容易產生認知偏差,實際道路事故中的保護效果才是檢驗安全性能的核心標準。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加劇,消費者對安全技術的認知也在逐步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