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優艾智合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優艾智合”)正式向香港聯合交易所遞交上市申請,計劃通過第18C章規則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中金公司擔任獨家保薦人。若成功上市,該公司有望成為港股市場“移動操作機器人第一股”。
第18C章規則是香港聯交所于2023年3月在《主板上市規則》中新增的章節,旨在為尚未盈利但具備高成長潛力的科技企業提供上市通道。優艾智合作為全球最早探索具身智能技術并實現規模應用的機器人廠商之一,此次沖刺港股備受市場關注。招股書顯示,按2024年收入計算,該公司在移動操作機器人領域位居中國第一、全球第四,市場份額分別為7.1%和2.8%。
成立于2017年的優艾智合,專注于為半導體、能源化工、鋰電、3C等行業提供“一腦多態”具身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其產品涵蓋高泛化智能模型及多形態機器人,具備感知、移動和操作能力,能夠通過傳感器實時感知環境變化,并借助學習算法優化行為,實現與物理世界的動態交互。移動操作機器人作為核心產品,兼具操作與移動功能,可高效完成復雜任務,展現出高度智能性和適應性。
財務數據顯示,優艾智合近年來營收快速增長,但尚未實現盈利。2022年至2024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0.78億元、1.08億元和2.55億元,其中2024年同比增幅達136.7%;2025年上半年營收為1.27億元,同比增長27.6%。同期凈虧損分別為2.35億元、2.60億元和2.00億元,2024年虧損有所收窄,但2025年上半年虧損擴大至1.4億元,同比增幅達35.7%。
現金流方面,優艾智合主營業務尚未形成自我造血能力,主要依賴外部融資。2022年至2025年中期,公司經營活動現金凈額分別為-1.73億元、-0.94億元、-0.79億元和-1.06億元;融資活動現金凈額分別為2.06億元、0.94億元、1.42億元和1.53億元。研發投入方面,2022年至2024年分別為8072.2萬元、6742.5萬元和6239.8萬元,占比從42.1%降至38.4%;2025年上半年研發投入增至4264.2萬元,同比增幅82.3%,主要因擴大研發團隊、材料成本增加及第三方服務費上升。
根據第18C章規則,“已商業化公司”需滿足最近會計年度收入至少2.5億港元、市值不低于40億港元、研發開支占比不低于15%等條件。優艾智合2024年收入達標,研發占比雖呈下降趨勢,但仍符合要求。此次IPO募集資金將主要用于具身智能技術研發、多功能中心建設升級,以及尋求國內外產業生態系統的戰略聯盟、投資及收購機會。
機器人行業正迎來爆發期。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全球具身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市場規模在2024年達820億元,預計2030年增至3675億元,復合年增長率28.4%;中國市場規模同期從287億元增至1426億元,復合年增長率30.6%。當前,全球及中國移動操作機器人市場競爭格局分散,多數廠商仍處于技術研發和商業化早期階段,2024年僅少數頭部企業收入規模超過1億元。
優艾智合并非首家沖刺港股的機器人企業。2024年12月,“中國協作機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通過第18C章規則成功上市,成為港股第三家特專科技公司,但其上半年仍未實現盈利。據高工機器人統計,截至2025年九月初,已有15家移動機器人產業鏈企業向港交所遞表。不過,上市之路并非坦途,證監會數據顯示,自2023年新規實施以來,境內企業境外發行備案通過率僅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