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名創優品旗下潮玩品牌TOP TOY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由摩根大通、瑞銀和中信證券聯合保薦,標志著這家成立僅五年的潮玩企業正式開啟上市進程。此次IPO被視為名創優品創始人葉國富“三年內推動TOP TOY獨立上市”承諾的關鍵兌現,也引發了市場對潮玩賽道競爭格局變化的廣泛關注。
根據招股書披露,TOP TOY將自己定位為中國規模最大、增速最快的潮玩集合品牌。數據顯示,2024年其在中國內地的GMV達到24億元,2022年至2024年復合增長率超過50%。截至2025年9月,TOP TOY已在全國開設299家門店,并成功拓展至泰國、日本等海外市場。從營收表現來看,2022年至2024年,其營收從6.79億元躍升至19.09億元,復合年增長率高達67.7%;2025年上半年營收達13.6億元,同比增長58.5%。
在業務模式上,TOP TOY與行業龍頭泡泡瑪特形成鮮明差異。招股書將潮玩企業劃分為“集合零售商”和“自有品牌零售商”兩類,前者以銷售多品牌潮玩為主,后者則聚焦自有IP產品開發。TOP TOY明確將自己歸入集合零售商賽道,目前其產品線涵蓋手辦、積木和搪膠毛絨三大類,2025年上半年收入占比分別為65.6%、14.7%和11.1%。值得注意的是,其自研產品收入占比從2022年的不足40%提升至2024年的49.1%,帶動毛利率從19.9%升至32.7%。
盡管展現強勁增長勢頭,但TOP TOY與頭部企業的差距依然顯著。以泡泡瑪特為例,截至2025年9月26日,其市值達3572億港元,是TOP TOY估值的35倍;營收規模更是達到TOP TOY的10倍,凈利潤差距達26倍。從毛利率水平看,樂高維持在70%左右,泡泡瑪特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達70.3%,而TOP TOY同期毛利率為32.7%。這種差距在IP布局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泡泡瑪特自主產品占比高達99.1%,僅THE MONSTERS單IP收入就達48.14億元,而TOP TOY仍有52.8%的收入依賴外采IP。
名創優品的深度參與既是TOP TOY快速擴張的助推器,也帶來潛在風險。股權結構顯示,名創優品集團持股86.9%,同時是其最大分銷渠道,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通過名創優品渠道實現的銷售收入占比分別為36.8%、53.5%、48.3%和45.5%。這種高度依賴引發市場對獨立性的質疑,有分析師指出,過度依賴單一渠道可能影響其商業談判能力和市場拓展靈活性。
在IP戰略方面,TOP TOY采取“自有+授權+他牌”的組合模式,目前擁有17個自有IP和43個授權IP。2024年其授權IP產品收入達8.89億元,2025年上半年仍保持6.15億元規模,其中三麗鷗、迪士尼等頂級IP貢獻了40%的收入。但授權IP的續約風險不容忽視——三麗鷗系列授權將于2028年9月到期,迪士尼系列將于2026年12月到期。為彌補IP短板,TOP TOY近期加速布局:2025年上半年簽約9位潮玩藝術家,覆蓋機甲、國風等細分領域;同時以510萬元收購潮玩公司HiTOY 51%股權,強化IP開發能力。
對于名創優品而言,TOP TOY的分拆上市承載著戰略轉型的重任。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名創優品全球門店達7612家,是泡泡瑪特的13倍,但營收僅93.9億元,不足對手的七成。這種“規模不經濟”的現象直接反映在估值上——名創優品市盈率18.9倍,僅為泡泡瑪特(101.4倍)的五分之一。分析人士認為,通過分拆高增長的潮玩業務,名創優品既能釋放品牌價值,又能在主業增速放緩時獲得新的投資收益增長點。
潮玩行業的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中國潮玩市場規模預計2025年達825億元,2030年將增至2133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20.9%。目前行業已形成“一超多強”格局:泡泡瑪特憑借MOLLY、LABUBU等“十億級IP”占據龍頭地位,TOP TOY依靠渠道優勢快速崛起,52TOYS等在機甲等細分領域各有建樹。隨著TOP TOY啟動資本化進程,行業資源向頭部集中的趨勢將更加明顯,具備IP原創能力、用戶運營深度和全球化視野的企業有望搶占更多市場份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