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涉及小熊電器養生壺的安全事故引發廣泛關注。據媒體報道,山東濟南某用戶家中使用的小熊牌玻璃養生壺在正常加熱過程中突然爆炸,導致一名1歲幼童全身40%面積被沸水和碎玻璃燙傷,目前仍需接受植皮及疤痕修復治療。涉事產品型號為YSH-D15Y3,在小熊電器官方渠道售價68元,商品頁面標注"高硼硅玻璃""耐高溫"等特性,且位列該店鋪煎藥壺年度銷量榜首。
事件發生后,企業方面回應稱已派員前往醫院探視,但因未接觸涉事產品暫無法確定事故原因。客服人員同時提醒消費者,玻璃制品在遭遇碰撞或沖擊時可能影響使用安全。然而,在黑貓投訴等平臺上,類似產品故障的投訴持續涌現。有消費者反映購買的0.8L養生壺使用不足20次便出現20余厘米長的壺底裂紋,另有用戶稱全玻璃恒溫壺在第二次使用時即發生破裂。
質量爭議不僅限于養生壺品類。社交媒體上,小熊電器多款產品被消費者詬病"精準年拋",即剛過質保期就出現故障。具體案例包括內衣褲洗衣機保修期內漏水、豆漿機使用時引發跳閘、煮蛋器自動斷電等。售后服務環節同樣飽受批評,多名消費者投訴稱客服處理流程呈現固定模式:先推斷用戶操作不當,再以易損件不在質保范圍為由拒絕免費維修,最終建議用戶自費購買配件。
根據公開投訴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黑貓投訴平臺累計收到超過1300條與小熊電器相關的投訴。全國12315平臺近一個月統計顯示,該企業投訴量環比增長66.67%。典型案例中,有消費者詳細記錄與客服的對話過程:在明確說明養生壺"自行爆炸"后,仍被要求提供撞擊證據,并被告知玻璃部件不在質保范圍,客服提出以15元價格出售替換壺蓋。
企業經營層面同樣面臨壓力。財務數據顯示,2024年公司實現營收47.58億元,同比增長0.98%,增速首次降至個位數;凈利潤2.88億元,同比下滑35.37%,創上市以來最大跌幅。2025年上半年業績看似回暖,營收25.35億元增長18.94%,凈利潤2.05億元增長27.32%,但細究發現主要業務板塊存在"以價換量"現象。
具體來看,個護小家電業務營收增長的同時,營業成本增幅更大,導致毛利率同比下滑8.29個百分點。海外市場營收增長138%,但成本增幅超過139%,毛利率微降0.21個百分點。這種增長模式引發市場對可持續性的質疑。有行業分析師指出,小熊電器長期主打性價比策略,產品定價偏低,為維持競爭力可能壓縮質量管控成本。
資本市場反應直觀。公司股價自2020年創出153.43元歷史高位后持續走低,截至9月26日已跌至50.13元,累計跌幅超67%。股東層面出現明顯變動,2025年1月前十大股東中的私募基金宣布清倉減持,同時創始團隊成員、董事兼副總經理歐陽桂蓉因個人原因辭職,財務總監職位在兩年內兩度易人。
行業環境加劇競爭壓力。傳統家電巨頭美的、蘇泊爾、九陽持續發力小家電市場,北鼎、新寶等新興品牌不斷崛起。小熊電器早期憑借"萌系"設計和線上渠道打開年輕市場的優勢,在產品同質化趨勢下逐漸削弱。當前小家電市場已進入紅海階段,各品牌在功能、價格、渠道等方面的競爭愈發激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