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通裕重工(300185)憑借交付世界最大碾環機核心部件引發市場關注。這家深耕高端制造領域二十年的企業,不僅在傳統重工領域保持優勢,更因固態電池產業加速落地而站上風口。其業績拐點初現、技術儲備深厚與新能源產業鏈潛在關聯,成為投資者熱議的焦點。
從財務數據看,通裕重工上半年凈利潤達0.61億元,同比增幅近50%,股價年內上漲22%,市值約122億元。盡管當前市盈率仍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但業績波動趨勢已現轉折——2021年凈利潤達2.85億元,2024年一度下滑至0.41億元,如今增速回升,反映出成本控制與訂單轉化效率的改善。短期來看,估值偏高需警惕回調風險;中長期而言,業績拐點或為價值重估埋下伏筆。
作為行業內少有的全產業鏈企業,通裕重工覆蓋冶煉、鍛造到精加工的全流程,其技術實力在交付160噸級碾環機部件中得到充分驗證。該部件的國產化突破,標志著企業在重型裝備領域的技術壁壘。業務結構上,風電模塊化產品貢獻17%收入,鍛件與鑄件占比超40%,構成高端制造的“壓艙石”。不過,傳統重工業務仍占主導,新能源領域布局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如何與固態電池風口銜接成為關鍵命題。
固態電池產業化進程正駛入快車道。清華大學團隊研發的新型電解質,使電池能量密度突破600Wh/kg,并通過針刺測試;機構預測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將超千億元。盡管通裕重工不直接涉足電池生產,但其高端制造能力或成為產業鏈的“隱形支柱”——例如為固態電池生產線提供耐高壓部件,或為儲能設施搭建結構框架。去年交付的巨型精密部件已證明其技術實力,新能源產業鏈對其需求或隨行業擴容而增長。
針對投資策略,短線交易者可關注股價突破年內高點的機會,但需設置嚴格止損線,以防固態電池概念股整體回調風險。中線投資者應重點跟蹤企業與新能源企業的合作動態,若能進入程控電池設備供應鏈,基本面價值將迎來重估。長線布局則需等待業務轉型的明確信號,高端制造國產化趨勢下,企業技術積淀有望轉化為長期增長動能。
通裕重工的案例凸顯了投資中的“三維篩選法”:估值維度需防范短期泡沫,基本面維度要夯實技術壁壘,風口維度則需捕捉產業變革的關聯機會。這家以“硬實力”見長的企業,能否將傳統制造優勢轉化為新能源時代的入場券,仍需時間驗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