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13年坎坷,八馬茶業終于在港交所敲響上市鐘聲,成為繼天福茗茶、瀾滄古茶后第三家登陸資本市場的中國茶企,同時以“高端中國茶第一股”的身份引發行業關注。這家起源于福建安溪的茶企,自1997年由王氏兄弟創立以來,始終聚焦高端茶葉市場,旗下擁有“八馬茶業”“信記號”“萬山紅”等品牌。截至2025年10月,其線下門店網絡已覆蓋全國,總數達3716家,其中直營門店234家,加盟體系包含直接特許加盟與區域復合特許加盟兩種模式。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以2024年末茶葉連鎖專賣店數量計算,八馬茶業在中國茶企中位居首位。然而,這家行業龍頭的資本之路卻充滿波折:2012年首次啟動深交所中小板IPO計劃后陷入停滯,2015年至2018年轉戰新三板掛牌,2021年與2023年兩次沖擊深交所創業板及主板均以撤回申請告終,最終于2025年成功轉道港交所實現上市。這種曲折歷程并非個例,安溪鐵觀音集團、華祥苑、信陽毛尖集團等十余家茶企均曾沖刺A股市場,但至今仍未出現“A股茶業第一股”。
中國茶葉市場雖規模龐大——2018年產量占全球44.36%,消費量達211.9萬噸——但資本市場對茶企的接納度始終有限。行業特性成為主要障礙:茶葉價格受產地、香氣、色澤等因素影響跨度極大,從幾十元到數十萬元不等,這種非標準化特性既為造假提供空間,也加劇了監管難度。更關鍵的是,市場長期處于“有品類無品牌”狀態,90%份額仍由茶農小作坊占據,2024年高端茶葉市場前五大企業合計市占率僅5.6%,八馬茶業占比1.7%。這種分散格局與缺乏全產業鏈品牌企業的現狀,構成了茶企上市的核心痛點。
上市對八馬茶業而言既是階段性勝利,也暴露出深層挑戰。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營收增速從16.8%驟降至1.0%,2025年上半年營收同比下滑4.2%至10.6億元;凈利潤同期從1.66億元增至2.06億元后,2025年上半年同比減少17.8%至1.2億元。業績承壓直接反映在渠道端:自2022年以來累計流失超300家加盟商,單店年均銷售額從35萬元跌至25萬元。這種頹勢既與行業標準化程度低、供應鏈管理復雜有關,也折射出高端茶葉市場與年輕消費群體之間的斷層。
行業觀察人士指出,傳統茶企正面臨雙重困境:既要突破手工制造帶來的規模化瓶頸,實現精細化與標準化的平衡;又需打破次元壁,在堅守高端定位的同時拓展年輕客群。八馬茶業雖憑借資本助力獲得資源整合優勢,但如何運用上市資金解決加盟體系萎縮、產品溢價能力弱等經營短板,仍是關鍵考驗。數據顯示,其2025年上半年線下渠道銷售額下滑直接拖累整體業績,而線上渠道占比不足30%的現狀,更凸顯數字化轉型的緊迫性。
這場上市潮背后,折射出中國茶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當新式茶飲品牌通過標準化操作與年輕化營銷快速崛起時,傳統茶企仍在品類與品牌的博弈中艱難探索。八馬茶業的資本化路徑能否為行業提供破局樣本,既取決于其能否在標準化生產、品牌溢價、渠道創新等領域實現突破,也關乎整個產業能否從分散走向集中。隨著更多茶企叩響資本市場大門,這場關于傳統與現代、品類與品牌的較量,或將重新定義中國茶業的未來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