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億規模的二手交易市場中,一場關于模式與生態的博弈正在悄然展開。曾穩坐C2C模式頭把交椅的轉轉,近日宣布全面關停“自由市場”,轉而聚焦C2B2C模式的“官方驗”業務;與此同時,小紅書以“快捷售賣”功能切入賽道,允許用戶無需開店或繳納保證金即可交易商品。這場變局背后,既有老玩家的戰略收縮,也有新勢力的野心勃勃。
轉轉的轉型并非偶然。早在今年7月,其C2C平臺已開始限制商品發布品類,僅保留手機、明星周邊、興趣玩具等五個領域。用戶普遍認為,此舉旨在將流量導向平臺官方的“回收”或“寄賣”渠道。轉轉CEO黃煒坦言,關閉C2C業務是一次“戰略性撤退”,但背后實則是多重困境的疊加。作為58同城孵化的平臺,轉轉雖能借助微信流量入口,卻始終無法構建完整的交易閉環,與背靠阿里的閑魚形成鮮明對比。后者通過“一鍵轉賣”功能,將淘寶生態的閑置商品直接導入閑魚,形成交易閉環的天然優勢。
面對競爭壓力,轉轉早在2016年便嘗試轉型,推出“驗機服務”并合并B2C平臺“找靚機”,聚焦3C品類交易。然而,這一賽道早已被京東旗下的愛回收占據用戶心智。2022年,轉轉進一步調整定位為“綜合型二手電商平臺”,甚至通過收購紅布林拓展奢侈品業務,但流量短板始終未解。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閑魚用戶規模達2.15億,同比增長20.8%;轉轉用戶規模雖達3588萬,卻同比減少5.3%,流量萎縮趨勢明顯。C2C模式“為愛發電”的盈利困境,迫使轉轉對C2C業務補貼近兩億元,最終選擇轉向成本更高但利潤空間相對穩定的C2B2C模式。
二手電商的盈利難題并非轉轉獨有。以C2B2C模式為例,愛回收創始人陳雪峰曾披露,一家簡易門店的月運營成本約3萬元,若按轉轉千店規模計算,每月費用高達3000萬元,疊加回收、物流、倉儲等成本,導致愛回收在2023年前累計虧損46億元。與此同時,信任問題仍是行業痛點。盡管各大平臺通過鑒定機構、先行賠付等手段加固信任體系,但交易糾紛仍屢見不鮮,尤其是電子產品和奢侈品等高價品類,信任鏈建設成本高昂且流程復雜。
盡管挑戰重重,二手市場的潛力仍吸引新玩家入局。2021年前后,抖音、快手通過直播形式布局二手電商,抖音側重奢侈品商家流量傾斜,快手則與轉轉合作創下1小時銷售額破億的紀錄。近日,小紅書正式上線“快捷售賣”功能,用戶可通過筆記或私聊發送商品卡片完成交易,進一步降低二手交易門檻。事實上,小紅書早已成為二手交易的新陣地,相關詞條瀏覽量超15億次。
新玩家入局的底氣,源于二手經濟的持續火熱與Z世代消費觀念的轉變。2024年,中國二手電商交易規模達6450.2億元,同比增長17.56%,用戶規模突破6.6億人。年輕消費者對環保和性價比的追求,推動手機、電子產品、奢侈品等高價值商品需求旺盛。以二手奢侈品為例,2025年第一季度市場規模突破1.3萬億元,同比增長28.6%。Z世代將興趣視為“社交貨幣”,催生了“吃谷經濟”“潮玩經濟”等圈層交易需求,進一步豐富了二手平臺生態。
二手交易的邏輯正在從商品買賣轉向“內容驅動交易”。內容平臺通過社區歸屬感降低交易心理門檻,例如母嬰群體更信任同圈層用戶的推薦,交易行為演變為生活方式分享。小紅書憑借超2500個細分興趣標簽和精準算法,將二手商品推薦給高意向用戶,有用戶反饋“90%的流量來自附近可自提的買家”。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交易效率,也增強了用戶黏性。
閑魚同樣順應興趣消費趨勢,2020年上線“會玩”社區,覆蓋潮玩、漢服等200多個垂直圈層,45%的交易與興趣相關。社區氛圍為交易提供了豐富場景,成為二手交易的最佳載體。相比之下,小紅書的“市集”功能通過內容激發購買欲,讓用戶“邊逛邊買”,既增強了平臺的“交易心智”,也為商業化提供了新路徑。
然而,二手市場并非藍海。C2C模式信任問題難解,C2B2C模式則面臨重資產、高門檻的挑戰。對于新入局者而言,轉轉的轉型提供了重要參考:是將其作為生態補充,還是指望獨立盈利,需明確戰略定位。過去幾年,二手江湖表面平靜,實則暗流涌動。當轉轉退場、小紅書入局,閑魚的領先地位能否持續,仍需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