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軍第六次個人年度演講的現場,熟悉的宏大場面與磅礴流量再次上演。這位年少成名的企業家眼角泛著淚光,講述著小米的至暗時刻與艱難抉擇,最終以成功者的姿態宣告:“我們贏了。”這場被網友戲稱為“預制味”的演講,延續了過往的敘事基調——先憶苦思甜,再以技術研發投入回應外界質疑,最后以“對標蘋果”的豪言收尾。然而,當萬億市值的光環與財報的亮眼數據交織時,雷軍卻坦言:“內心充滿難以言說的焦慮。”
主舞臺背屏上,“難以言說的焦慮”八個字被放大成醒目的海報,與雷軍前期造勢時的“卑微”形成微妙對比。他自稱演講前“特別緊張”,擔心故事不夠精彩,甚至自問自答:“為什么堅持演講?因為想讓大家了解小米。”但這種“篩選過的溝通”被網友解構為模塊化的表演:上半場用遲緩的背景音樂與精雕話術營造共情氛圍,下半場則以“包餃子”式的比喻展示技術突破,仿佛在端上一盤“小米味”的盛宴。
網友的調侃更顯犀利。有人總結雷軍的“超能力”:將平平無奇的產品用數字、百分比包裝成“超級無敵厲害”;也有人將他的PPT與王家衛電影相提并論,稱其“玄妙到不真實”。更有一則段子對比雷軍與“小駝發布會”的煮面演講,暗示小米法務雖未“清剿”干凈,但這類調侃仍在網絡流傳。這些聲音背后,折射出公眾對小米敘事方式的疲勞——當苦情故事與雞湯金句反復上演,連“勞模”雷軍都被冠以“累總”的新稱號。
雷軍的焦慮并非無的放矢。他直言,網上充斥著對小米的偏見:“組裝廠”“沒技術”“只會營銷”等標簽讓他生氣。但作為最年輕的世界五百強企業,小米的應對方式仍停留在“訴苦”層面。例如,雷軍將同時造車與重啟芯片比作“供兩個孩子上大學”,既訴說艱辛,又暗含功成的傲嬌。然而,這種極致的誠懇被批評為“示弱”“虛偽”甚至“情緒綁架”——當他說“勇氣來自誰”時,始終未對用戶、團隊或潛在支持者道一聲“謝謝”。
市場的反應更為直接。演講結束后,小米股價單日跌8%,資本的冷眼與公眾的放大鏡形成鮮明對比。網友開始逐字推敲宣傳海報角落的小字,質疑聲逐漸從“組裝廠”轉向具體業務:為何自研的玄戒芯片未用于旗艦手機?高端化與自研技術的關聯如何體現?更關鍵的是,雷軍在回顧造車歷程時,對安全爭議與召回事件只字未提。這些未被回應的質疑,讓原本無往不利的劇本首次“不對味”。
小米的商業版圖仍在擴張,17系列手機與汽車業務或繼續創造紀錄,但高端化之路已走到關鍵節點。雷軍需要回答的不僅是技術投入的賬本問題,更是品牌敘事方式的轉型。當“對標蘋果”的口號遭遇審美疲勞,當“苦情戲碼”難以引發共鳴,小米或許該像網友建議的那樣:“好好告個別”——不是告別舞臺,而是告別重復的模塊化故事,告別用情緒踩著他人路徑上升的舊模式。
畢竟,世界級企業的成長從無捷徑。中國科技公司需要的不僅是流量與金句,更是錘煉品牌力、產品力與技術力的耐心。雷軍的下一次演講,若仍困在“累總”的敘事循環中,或許真會成為聚光燈下的最后一次獨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