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鋰電池的能量密度為何始終難以突破瓶頸?問題的核心在于固態電解質材料。要實現三元鋰電池400Wh/kg的能量密度目標,必須采用固態電解質搭配硅基負極預鋰化技術。固態電解質替代了傳統液態電解液和隔膜,使電池內部能夠容納更多活性物質,從而提升能量密度。
當前鋰電池行業的技術路線中,氧化物、聚合物和硫化物電解質占據主流地位,分別占據19%、25%和50%的市場份額。其中氧化物和聚合物電解質多用于半固態電池,例如國軒高科采用"氧化物+聚合物"復合電解質方案的準固態電池。而硫化物電解質因能量密度可達900Wh/kg,成為全固態電池的主要技術方向,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頭部企業均選擇該路線。不過硫化物電解質成本高達7萬美元/kg,分別是氧化物和聚合物的35倍和100倍。
在固態電解質領域,天賜材料的技術突破引發關注。作為全球市占率第一的鋰電池材料供應商,該公司2024年電解液出貨量達502.7千噸,六氟磷酸鋰出貨量63.5千噸,雙氟磺酰亞胺鋰出貨量12.2千噸。通過參股核心原材料供應商、覆蓋中游材料生產、服務全球前八大電池廠商,天賜材料構建了完整的產業鏈平臺。
在固態電池研發方面,天賜材料同時布局氧化物和硫化物兩條技術路線。其中硫化物固態電解質已進入中試階段,預計2026年實現量產。但短期來看,公司面臨現金流壓力。2024年扣除產能擴張和研發投入后,自由現金流僅1億元左右。2025年上半年研發費用率達6.24%,高于新宙邦、杉杉股份等競爭對手。
盡管當前行業處于周期低谷,2025年上半年天賜材料凈利率不足4%,但固態電池帶來的業務增量值得期待。全固態電池中,雙氟磺酰亞胺鋰(LiFSI)作為關鍵添加劑,因其300℃以上熱穩定性、與硅負極的良好兼容性,以及在鋰金屬表面形成穩定界面膜的特性,成為降低界面阻抗的核心材料。行業預測顯示,2024-2030年全球LiFSI市場規模將以42.7%的年復合增長率擴張。作為全球首個實現LiPF6、LiFSI自供的企業,天賜材料2024年LiFSI市占率達51.2%,2025年5月獲批的4萬噸LiFSI項目將進一步釋放產能。
固態電池的應用場景正在拓展。人形機器人和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對電池安全性、輕量化提出更高要求,固態電池的高能量密度特性恰好滿足需求。天賜材料在新能源領域獲得的100公斤PEEK、PI輕量化材料訂單,與固態電池形成協同效應,為機器人和eVTOL市場開辟新空間。
從戰略層面看,天賜材料正通過港股上市推進全球化布局。根據招股書,80%募集資金將用于摩洛哥鋰離子電池材料項目和全球上游資源投資,10%用于電解液、正極材料等研發。目前公司海外營收占比不足5%,與新宙邦2024年海外營收占比超20%、毛利率達40%形成對比。通過全球化布局,天賜材料將更貼近國際電池廠商和整車企業需求。
在固態電池供應鏈全球化趨勢下,關鍵原材料如鋰、鎳、鈷的分布不均催生全球采購需求。我國在高純氧化鑭產量上具有優勢,而澳大利亞主導鋯精礦市場,這種資源分布特征要求企業建立跨國供應鏈。天賜材料在招股書中明確,將通過全球資源投資構建穩定的原材料供應體系。
近期天賜材料與瑞浦蘭鈞簽訂的80萬噸電解液長期供應協議(至2030年),按當前動力磷酸鐵鋰電解液1.8萬元/噸價格計算,合同價值達144億元。這一訂單印證了公司在產業鏈中的優勢地位。通過左手固態電池技術突破、右手全球化市場布局,天賜材料正在鋰電池行業的變革中搶占戰略制高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