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近期在AI領域的戰略布局持續引發市場關注。集團董事長吳泳銘在2025云棲大會上宣布,將在已規劃的3800億元AI基礎設施投資基礎上進一步追加投入,這一消息直接推動阿里巴巴港股當日收盤漲幅達9.16%,單日市值增加近3000億港元。自今年初以來,阿里巴巴股價已實現翻倍,創下近四年新高。
資本市場對AI資本支出的追捧呈現明顯特征。據觀察,每當吳泳銘公開表態加強AI投入時,阿里股價均會出現顯著波動。2月宣布三年3800億元投資計劃后,股價十個交易日內累計上漲超35%;二季度財報重申AI投入決心時,美股單日漲幅達13.5%。這種"寧愿買錯,不愿踏空"的投資邏輯,成為推動阿里市值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
當前AI投資領域呈現兩極分化態勢。麻省理工學院研究顯示,95%的企業生成式AI試點項目對收益影響微乎其微,英偉達等科技巨頭也曾因財報不及預期導致股價大幅波動。但市場對確定性戰略的追捧依然強烈,甲骨文8月財報顯示未履約訂單達4550億美元后,股價單日暴漲40%,創始人財富一度超越馬斯克。
阿里云的戰略路徑展現出獨特競爭力。吳泳銘提出AI發展三階段理論:當前處于工具使用階段,未來將向自主迭代演進,最終實現超越人類的超級人工智能(ASI)。為此,阿里云確立兩大核心戰略:一是通過通義千問打造"AI時代的安卓",目前開源模型下載量已超6億次;二是構建超級AI云,計劃到2032年將全球數據中心能耗規模提升10倍。
云棲大會的展區布局直觀反映阿里生態優勢。淘天、餓了么、1688等業務展臺取代往屆的大模型創業公司,ChatGPT、LLaMA等海外模型標識被通義家族全面替代。最新發布的Qwen3-Max模型在編程能力測試中取得全球領先成績,預訓練數據量達36T tokens,參數規模超萬億。
中金公司研報指出,自有數據、用戶入口和產業生態構成大模型核心競爭力。阿里云依托集團生態體系,已形成超過17萬個基于通義的衍生模型,構建起其他企業難以復制的競爭優勢。這種將資本投入轉化為生態壁壘的能力,正是市場選擇用真金白銀支持阿里AI戰略的重要原因。
全球AI基礎設施投資呈現爆發式增長。摩根士丹利預測,2028年前全球在芯片、服務器和數據中心領域的投入將達2.9萬億美元。但單純資本競賽難以持續,甲骨文案例顯示,只有將技術投入與明確戰略路徑結合,才能獲得市場長期認可。阿里云通過三年3800億元投資計劃及持續追加策略,正在構建通往ASI時代的確定性路徑。
在技術演進與商業落地的平衡中,阿里云展現出獨特節奏。吳泳銘將AI比作工業革命時期的蒸汽機,強調基礎設施建設的必要性。當前阿里生態內,通義模型已深度融入電商、物流、本地生活等場景,這種技術滲透與產業結合的深度,正在將AI改變物理世界的設想逐步變為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