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在月球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科研團隊通過對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采集的樣品進行深入分析,首次發現了由大型撞擊事件形成的微米級赤鐵礦和磁赤鐵礦晶體。這一發現表明,月球表面的土壤和巖石在特定條件下也能發生類似地球上的"生銹"現象。
與地球環境截然不同,月球表面缺乏大氣層保護且幾乎不含水分,整體處于還原環境。傳統觀點認為,這種環境不利于高價態鐵氧化物的形成。然而,新發現證明在特定條件下,月球表面仍能產生赤鐵礦等強氧化性物質。山東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專家指出,月球赤鐵礦雖與地球的成分相同,但其形成機制存在顯著差異。
該研究首次通過樣品實證,在超還原背景的月球表面存在赤鐵礦等強氧化性物質。這一發現不僅改寫了對月球氧化還原狀態的認知,也為解釋南極-艾特肯盆地的磁異常現象提供了關鍵礦物學證據。科研團隊通過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清晰呈現了赤鐵礦晶粒的高角度環形暗場像,以及鐵氧化物與隕硫鐵顆粒的接觸關系。
嫦娥六號任務的成功實施為這項研究奠定了基礎。其著陸的南極-艾特肯盆地是太陽系已知最大、最古老的撞擊盆地,撞擊規模遠超月球其他區域,為探索特殊地質過程提供了理想場所。這項由山東大學行星科學團隊牽頭,聯合多家科研機構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已發表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為月球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