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號乘組的三名航天員陳冬、陳中瑞、王杰已圓滿完成太空任務,順利返回東風著陸場。此次任務原計劃在中國空間站執行約六個月,但因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舷窗玻璃出現細微裂紋,最終三位航天員改乘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地球。為確保后續任務銜接,神舟二十二號飛船也已進入發射準備階段,形成“一船在軌、一船待命”的常態化運行模式。
在軌期間,航天員團隊完成了多項關鍵實驗與設備維護工作。例如,他們將材料艙外暴露實驗裝置安全轉移至艙內,回收并存儲了第三批實驗樣本,同時開展了微重力環境下航天員精細動作控制規律及適應性學習機制的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次出艙活動任務,航天員們通過太空加防作業,為空間站關鍵部位加裝了防護裝置。這一舉措源于此前太陽翼多次遭受太空微粒撞擊的教訓,旨在提升空間站應對長期軌道環境威脅的能力。
空間站運行過程中,太空微粒撞擊問題日益凸顯。隨著全球航天發射活動增加,近地軌道的微粒密度持續上升,對航天器構成潛在風險。我國航天員此前已對受損太陽翼進行過出艙維修,但防護升級仍是長期任務。神舟二十號乘組完成的加防工作,標志著我國在空間站主動防護領域邁出重要一步。未來待六艙位空間站建成后,防護體系還將進一步優化,以適應更復雜的太空環境。
返回過程中,飛船經歷了與大氣層劇烈摩擦產生的高溫考驗。當返回艙以每秒數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氣層時,表面溫度可升至1000至3000攝氏度,形成包裹飛船的等離子體鞘套,導致通信中斷——這一區域即被稱為“黑障區”。盡管從地面觀測看飛船如同“火球”,但艙內航天員卻處于安全舒適的環境。這得益于我國自主研發的防熱大底技術:其三層復合結構由可燒蝕防熱層、玻璃鋼蜂窩夾層和承力環組成,采用H96熱防護材料,通過熱分解、炭化、熔融的梯度隔熱機制,可有效帶走80%以上熱量。
與返回過程不同,飛船發射時無需穿越黑障區。這是因為再入大氣層時,飛船需達到每秒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才能觸發黑障現象,而發射階段穿越大氣層最密集區域時,速度遠低于這一臨界值。黑障區通常出現在距地面80至40公里的空域,其范圍受大氣密度、飛行器形狀、表面材料及電波頻段等因素影響。
完成太空任務后,航天員團隊將進入為期數月的醫學隔離與康復階段。這一流程旨在幫助航天員適應地球重力環境,恢復肌肉力量和心血管功能。康復期結束后,他們將公開分享太空經歷,并可能繼續參與后續航天任務訓練或地面科研工作。我國航天部門將根據任務需求,統籌安排航天員的輪換與復用,為長期太空探索儲備人才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