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一場以“科創新潮 山水有約”為主題的中部六省媒體合肥行活動拉開帷幕。由央廣網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頻道及大河網、黃河新聞網等主流媒體組成的采訪團走進安徽合肥,通過探訪科大訊飛、本源量子、東超科技等科創企業,感受這座城市將千年神話轉化為現實科技的獨特魅力。

在科大訊飛總部,智能語音技術的突破讓古代神話中的“順風耳”成為現實。記者們體驗了方言識別、多語種同聲傳譯等功能,見證了機器如何突破語言壁壘,實現人類跨越時空的交流夢想。這項技術不僅打破了空間限制,更讓人機交互變得自然流暢,正如《封神演義》中“順風耳”與“千里眼”的兄弟組合,賦予了人類超越常規的感知能力。
量子計算的探索則在本源量子車間展開。一臺名為“本源悟空”的量子計算機吸引了眾人目光。其搭載的72位自主超導量子芯片“悟空芯”,以中國傳統文化中孫悟空的“72變”為靈感,寓意著量子計算的無限可能。工作人員介紹,這款我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正通過量子疊加與糾纏特性,開啟計算能力的新紀元。
東超科技的展廳內,無需介質的空中成像技術讓“無字天書”的神話照進現實。這項非接觸式顯示技術通過特殊光學原理,使信息直接懸浮于空氣中,仿佛古代傳說中承載無限智慧的神秘書籍。記者們伸手觸摸“空氣屏幕”,感受科技如何打破傳統顯示介質的束縛,讓信息傳遞更加自由。

位于合肥市廬陽區的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大科學裝置,則承載著人類對終極能源的追求。這座以“夸父”命名的研究設施(CRAFT),中央矗立著“夸父逐日”的雕塑,象征著從古代先民追逐太陽到現代科學探索核聚變能量的傳承。核聚變材料在地球上的儲量豐富且無污染,被視為打開“能源自由”之門的鑰匙,而“人造太陽”計劃正是要復現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為人類提供清潔能源。
深空探測的夢想在崔崗藝術村的科普藝術館延續。這里展示的“月壤原位3D打印系統”裝置,利用聚光太陽能將月壤熔融成磚,未來或可實現“用月球的土建月球房”的構想。從“嫦娥奔月”到地外建造,中華民族的航天探索正從神話走向實踐,推動著人類對宇宙的認知邊界不斷擴展。
參與采訪的媒體代表感慨,這場跨越千年的對話,展現了中國人獨有的浪漫與智慧。從“順風耳”到智能語音,從“悟空”到量子計算,從“無字天書”到空中成像,從“夸父逐日”到可控核聚變,從“嫦娥奔月”到深空探測,每一項科技創新都呼應著古代神話的想象,印證了傳統文化對未來科技的朦朧預見。這條從神話到現實的創新之路,不僅傳承了探索精神,更彰顯了腳踏實地的實踐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