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株洲這座以制造業聞名的城市,坐落著一家專注于微納衛星研發與制造的企業——賽德雷特衛星科技有限公司。作為湖南北斗產業園“1+2+3+N”產業布局中的核心樞紐,這家企業憑借其先進的“脈動式微小衛星智能制造產線”,成為國內商業衛星制造領域的標桿。
走進賽德雷特的衛星智能制造工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總裝測試與環境模擬試驗平臺。這條由國家發改委核準的產線,每年可批量生產150顆500公斤以下的小衛星,覆蓋從零部件組裝到整星測試的全流程。工廠內劃分了多個功能區域:振動測試區配備16噸級振動臺,可模擬火箭發射時的極端振動環境;熱真空罐區域通過液氮冷卻的熱沉技術,精準復現太空的冷黑環境;精度測試區則依靠多經緯儀與激光跟蹤儀,確保衛星各部件的毫米級裝配精度。
在裝配區,智能機械臂與柔性輸送線系統協同作業,將數千個精密零部件逐步組合成完整的衛星結構。熱控材料生產區專注于研發能調節太空極端溫度的特殊材料,確保儀器設備在-170℃至120℃的溫差中穩定運行。電纜生產區則制造出具有抗輻射、耐低溫特性的專用線纜,保障電力與信號在復雜太空環境中的可靠傳輸。
工廠的試驗區域同樣引人注目。展開試驗區通過微重力模擬裝置,測試太陽陣與載荷天線的展開性能;光照測試區利用太陽翼光電性能測試系統,驗證衛星在軌運行時的能源轉換效率;力學試驗區則通過正弦與隨機振動試驗,考核衛星對火箭推力的適應性。真空熱試驗區與常壓熱試驗區分別模擬太空真空環境與地面極端溫度,暴露產品潛在缺陷。
這家以技術人員為主體的企業(占比75%),可為客戶提供光學遙感衛星、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等定制化產品,應用領域涵蓋通信、導航與遙感。令人驚嘆的是,生產一顆衛星僅需兩個多月,全程由七八名工人通過智能化產線完成。在展廳中,一張2018年刊登于《科學》雜志的“最美地月合影”格外醒目——這張由哈爾濱工業大學研制的“龍江二號”衛星拍攝的照片,記錄了地球與月球的同框瞬間。作為該任務副總師的董立珉博士,正是賽德雷特的創始人。
從零部件的毫米級裝配到太空環境的全真模擬,從智能機械臂的精準操作到極端溫度的可靠測試,賽德雷特用工業化思維重構了衛星制造流程。這家扎根于制造名城的企業,正以每年150顆衛星的產能,推動中國商業航天進入“批量制造”的新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