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命得以繁衍生息,或許與一項獨特的自然進程密不可分——數十億年前,地球啟動了板塊構造運動,這項在其他星球尚未被觀測到的機制,不僅重塑了地表形態,更維持著碳循環的平衡,讓地球在漫長歲月中保持宜居狀態。
板塊構造被視為地球的“生命支撐系統”。牛津大學學者托比亞斯·邁爾將其比作太空飛船的生命維持裝置:它既像循環再生器,不斷更新地殼物質;又似恒溫調節器,通過碳酸鹽-硅酸鹽循環調控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當地幔物質上涌形成新陸地,板塊碰撞引發山脈隆起時,海洋與陸地間的養分循環得以持續,液態水也因溫度調控得以留存。
這種循環對氣候的穩定作用尤為關鍵。當大氣中二氧化碳與巖石反應后,板塊構造將其帶入地幔,再通過火山活動重新釋放,形成數百萬年的動態平衡。歷史上,該機制曾多次將地球從“冰室”或“溫室”極端狀態中挽救回來。科學家指出,若當前人為氣候變化引發災難,未來數百萬年間,這一自然過程仍可能成為氣候自我修復的關鍵。
然而,板塊構造是否為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目前尚無定論。太陽系內,僅地球展現出這種地殼循環模式;系外行星中,也未發現確鑿證據。加州大學學者科爾比·奧斯特伯格認為,唯有通過觀測其他星球的類似過程,才能解答這一疑問,這也凸顯了系外行星研究的價值。
尋找具備板塊構造的系外行星,其難度不亞于搜尋外星生命。蒙特利爾大學研究者比約恩·本內克指出,地質過程的標志物往往比生命跡象更難以捕捉。過去三年,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開始以更高精度觀測少數巖質行星,科學家由此踏入系外行星地質學這一全新領域。
首顆可能展現板塊構造特征的候選星是LHS 3844 b。這顆圍繞暗淡恒星運行的行星,質量略大于地球,公轉周期僅12小時,導致其一面永遠朝向恒星,另一面則處于永恒黑暗,晝夜溫差達770℃。盡管環境極端,但邁爾團隊通過計算機模型發現,該行星可能因溫差驅動形成“半球構造”——一側地幔物質上涌,另一側冷物質下沉,這種不對稱的地質活動或可視為板塊構造的初級形式。
火山活動的分布模式或為板塊構造提供間接證據。地球火山多位于板塊邊緣,若系外行星存在類似分布,可能暗示其內部物質運動方式與板塊構造相關。邁爾預測,LHS 3844 b的火山活動在晝夜半球將呈現顯著差異。荷蘭學者蒂姆·利希滕貝格則強調,行星大小與成分也會影響火山特征,未來需通過長期觀測驗證這些理論。
探測系外行星火山活動面臨技術挑戰。巖質行星體積小、亮度低,直接觀測熔巖場幾乎不可能。科學家轉而通過分析行星經過恒星時引起的亮度變化,推斷其表面活動模式。例如,LP 791-18 d可能因潮汐力引發劇烈火山活動,其大氣中若檢測到二氧化碳,或為火山存在的證據。本內克團隊正利用韋伯望遠鏡研究該行星,試圖確認其是否被火山氣體籠罩。
火山氣體的大氣特征或成關鍵線索。奧斯特伯格團隊2023年的研究表明,二氧化硫雖為火山活動標志物,但其信號易被臭氧掩蓋。不過,二氧化硫會消耗臭氧,因此臭氧濃度波動可能間接指向火山活動。火山霾的暫時性遮擋效應也可通過長期觀測推斷火山噴發頻率。
當行星缺乏大氣層時,直接探測地表成分成為可能。LHS 3844 b因溫度極高卻未熔融,其熱發光特征可揭示巖石類型。若表面呈現破碎風化層,可能意味著地質活動停滯;若光滑如新,則暗示近期火山活動。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塞巴斯蒂安·齊巴正分析韋伯望遠鏡數據,試圖通過巖石類型推斷其地質歷史。
德國馬普天文研究所的勞拉·克雷德伯格將無大氣行星視為研究機遇。她指出,巖石記錄著星球的演化史:玄武巖形成于地表熔巖冷卻,橄欖巖構成地幔主體,而花崗巖則源于板塊構造中的巖石再生。通過解析無大氣行星的巖石類型,科學家或能首次窺見系外行星的地表結構與地質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