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界近日迎來重大發現:一個跨度達14億光年的巨型宇宙結構被確認存在,其規模刷新了人類對宇宙大尺度結構的認知。該結構包含近70個超星系團,總質量達到銀河系等普通星系的數十萬倍,成為目前已知宇宙中最大的單一結構。
這一發現由德國慕尼黑馬普物理研究所團隊主導完成。研究負責人漢斯·博林格在介紹命名由來時透露,團隊從印加帝國的傳統計數工具"奇普"中獲得靈感——這種用繩結記錄信息的裝置,其主干與分支的形態與新發現的結構驚人相似。目前該成果已通過同行評審,相關論文發表于權威天文學期刊。
追溯宇宙結構演化史,星系通過引力作用先形成星系團,進而組合成超星系團。此前觀測到的"史隆長城"和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曾保持最大結構紀錄,其中"史隆長城"延伸達13.7億光年。新發現的"奇普"結構在端到端長度上實現了微弱超越,其特殊之處在于同時具備弧形與網狀特征,內部包含多個超星系團復合體。
研究團隊采用多階段驗證方法確認發現。他們首先調取德國倫琴X射線衛星的觀測數據,篩選出距地球數億光年的星系團樣本。通過開發專門算法計算星系團間的引力關聯閾值,最終識別出這個由數十個超星系團組成的龐大系統。"在三維宇宙分布圖中,這個結構的輪廓清晰可辨,就像夜空中的巨大星座。"博林格形容道。
這項發現重新點燃了關于宇宙論原則的學術爭論。該原則假設宇宙在大尺度上應呈現各向同性的均勻分布,但巨型結構的存在似乎與此矛盾。對此博林格提出新視角:當觀測尺度擴展至整個可觀測宇宙時,現有最精確的宇宙模擬同樣顯示類似結構分布。他指出過去研究受限于觀測范圍,"就像通過鑰匙孔觀察房間,容易得出片面結論"。
學術界對此存在不同解讀。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專家亞歷克西婭·洛佩茲認為爭議源于概念界定模糊,"宇宙論原則缺乏統一標準,不同學者對'大尺度'的定義存在數量級差異"。樸茨茅斯大學塞沙德里·納達圖爾則從動力學角度提出質疑:該結構內部星系團是否真正受引力束縛尚不明確,在宇宙加速膨脹背景下,部分成員可能正在分離而非聚集。
目前研究團隊正計劃開展后續觀測,通過測量星系團的紅移分布和內部運動速度,驗證這個巨型結構是否為穩定系統。這項發現不僅改寫了宇宙結構尺度紀錄,更為檢驗現有宇宙學模型提供了關鍵觀測證據,相關爭議預計將持續推動天文學前沿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