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機圈,各家旗艦機密集發布,讓消費者目不暇接。然而,今年的市場呈現出一種新的趨勢:在子品牌推出的“超大杯”機型面前,各家主品牌的標準版旗艦似乎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對于有意購買旗艦機的消費者來說,或許應該將目光投向子品牌推出的高端機型。這些機型在配置上往往能夠超越甚至與主品牌的標準版旗艦不相上下,而價格卻更為親民。用一句流行的話來說,不是主品牌買不起,而是子品牌更具性價比。
以小米為例,今年小米推出了小米17、17 Pro和17 Pro Max三款旗艦機型。然而,在這三款機型中,小米17的存在感相對較低。與前代相比,小米17主要在外觀、芯片和電池方面進行了升級,但在影像和屏幕方面的更新幅度卻并不大。主攝雖然更換了傳感器,但傳感器尺寸和動態范圍并未改變,長焦性能也幾乎沒有提升。相比之下,紅米推出的K90和K90 Pro Max則顯得誠意十足,尤其是K90 Pro Max,更是將配置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紅米K90 Pro Max在配置上堪稱豪華,主攝采用了與小米17標準版相同的傳感器,長焦則直接越級使用了小米17 Pro同款的5X潛望鏡,屏幕也采用了與小米17 Pro Max相同的超級像素排列。該機還搭載了特調獨立低音單元,外放效果出眾。在防水、中框材質、無線快充、接口類型和指紋識別等方面,紅米K90 Pro Max也毫不遜色。更重要的是,同規格版本的紅米K90 Pro Max起售價還比小米17便宜了500元。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其他廠商身上。OPPO推出的Find X9和X9 Pro兩款旗艦機型中,Find X9 Pro搭載了2億像素的潛望長焦鏡頭,而Find X9則只配備了常規規格的長焦鏡頭。然而,從OPPO獨立出去但依舊共享供應鏈的真我GT8 Pro卻直接將Find X9 Pro同款的2億潛望長焦鏡頭用在了自己身上,并且還與理光聯名,將理光GR相機的經典影調風格搬到了手機上。真我GT8 Pro還搭載了一塊京東方2K 144Hz高亮屏幕,無論是分辨率還是亮度都超越了Find X9系列。
vivo的情況則略有不同。vivo推出的X300和X300 Pro兩款旗艦機型中,X300 Pro是X200 Pro的正常迭代產品,而X300則被做成了小屏旗艦。然而,在與自家子品牌iQOO 15的對比中,X300也顯得有些尷尬。iQOO 15不僅搭載了分辨率更高的三星定制2K直屏,還在對稱雙揚聲器、雙X軸線性馬達、散熱系統和快充方案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升級。盡管iQOO 15在鏡頭配置上不如X300,但對于對影像沒有極致追求的消費者來說,iQOO 15無疑是一個更具性價比的選擇。
回顧各家廠商推出子品牌的初衷,無非是為了在沖擊高端市場的同時守住基本盤。子品牌與主品牌一個走量一個塑品牌,形成了戰略互補。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子品牌都嚴格遵守著潛規則,在周邊配置上瘋狂堆料,但在最關鍵的核心體驗上卻與主品牌保持明顯差距。然而,隨著機圈競爭的日益激烈和硬件同質化的加劇,子品牌們開始紛紛“揭竿而起”,通過打造在配置上能正面硬剛甚至超越主品牌旗艦的“超大杯”機型來證明自己的實力。
這種變化既是外部環境所致也是子品牌自身成長的必然結果。經過幾年的發展,紅米、真我、iQOO等子品牌已經積累了龐大的用戶群和足夠的市場聲量。它們不再滿足于只當主品牌的“陪襯”或“清道夫”,而是開始追求更高的品牌溢價和更全面的產品力。對于消費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廠商們“打”得越兇,消費者就越有可能以更實惠的價格購買到配置更高的旗艦機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