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計算領域的蓬勃發展,英偉達、蘋果、高通等科技巨頭對先進制程芯片的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這一趨勢直接導致臺積電3納米制程產能陷入前所未有的緊張狀態,據摩根大通最新分析顯示,2026年該制程將出現顯著供需缺口。
當前臺積電3納米產線已被主要客戶全面鎖定,包括英偉達Rubin系列、谷歌TPU v7、亞馬遜Trainium3等AI芯片,以及蘋果A19處理器、高通與聯發科旗艦SoC等核心產品。摩根大通指出,即便通過產線調整和跨廠協作,2026年底臺積電3納米月產能預計僅能達到14萬至14.5萬片,仍無法滿足全部訂單需求。這種供需失衡已促使客戶主動提出溢價方案,部分急單報價較常規訂單高出50%至100%。
為應對產能危機,臺積電采取多管齊下的策略。在臺南Fab18廠,通過將部分4納米產線轉換為3納米生產,每月可新增約2.5萬片產能。高雄Fab22與新竹Fab20則預留空間用于更先進的2納米及A16制程開發。跨廠協作模式方面,新竹Fab14廠利用閑置的6納米/7納米設備處理3納米后段工序,預計2026年下半年可釋放5000至1萬片月產能。
美國亞利桑那州Fab21工廠的二期工程雖計劃于2026年第二季度啟動設備安裝,但實際產能貢獻需等到2027年初,屆時每月可增加約1萬片3納米產能。這種產能布局的階段性特征,意味著供應緊張局面將持續至少兩年時間。
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近期現身臺積電年度運動會,公開提出增加芯片供應的訴求。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隨后證實,已收到主要客戶關于擴大3納米產量的正式請求,其中英偉達提出的月產能目標達16萬片。這種行業巨頭的迫切需求,凸顯了先進制程在當今科技競爭中的戰略地位。
產能稀缺性正轉化為顯著的經濟效益。摩根大通調查顯示,急單雖然僅占總產能的10%,但對利潤的貢獻度遠超常規訂單。該機構預測,隨著2026年先進制程價格上調6%至10%,疊加急單比例維持高位,臺積電毛利率有望穩定突破60%,運營表現將超越市場普遍預期。
這種供需格局對二級市場產生深遠影響。加密貨幣礦機芯片等非核心需求已被迫推遲,摩根大通分析指出,此類訂單在2026年前獲得產能配額的概率極低。整個半導體行業正經歷結構性轉變,先進制程的稀缺性成為決定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