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風商業航天創新試驗區,一枚力箭一號遙九運載火箭于11月9日11時32分騰空而起,成功將楚天二號技術試驗01星和02星送入預定軌道。此次飛行試驗任務的圓滿完成,標志著我國商業航天領域再次取得重要突破。
截至目前,力箭一號運載火箭已累計將75顆衛星送入太空,入軌載荷總質量突破10噸大關。作為一款面向中小型衛星發射市場的運載工具,力箭一號通過拼車發射模式,實現了低軌1.5噸至2噸的運載能力。其高度集成化設計和快速敏捷的使用模式,不僅提升了性價比,還顯著增強了飛行可靠性。對于單次總上行載荷不超過2噸的衛星發射任務,力箭一號能夠將每公斤發射價格降至1萬美元以下,為商業航天市場提供了更具競爭力的選擇。
力箭一號總設計師史曉寧透露,在本次任務中,研制團隊在可靠性提升方面采取了創新舉措。通過利用前序發射積累的大量測試和飛行數據,團隊構建了詳細的產品數據包絡,并通過包絡分析技術,及時發現并糾正了生產和測試過程中的異常情況。這一方法有效提升了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力箭一號總指揮胡小偉介紹,火箭在設計初期就采用了去任務化設計理念,整個研制過程遵循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的原則。這種設計模式使得火箭生產、測試和發射全流程能夠高效銜接,實現了火箭的批產化、測試流程標準化以及發射服務航班化,為大規模商業發射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發射任務密度的持續提升,力箭一號的地面發射支持系統設備檢修周期也在不斷縮短。胡小偉表示,目前系統已實現快速恢復能力,能夠高效保障各項發射任務的推進。這一改進顯著提升了火箭的發射效率和響應速度。
為減少太空垃圾產生并避免對在軌衛星造成安全隱患,力箭一號運載火箭創新采用了開蓋分離方案。副總設計師孫良杰解釋,第一顆衛星分離后,前艙段會旋轉打開并鎖緊到位,待姿態穩定后再進行第二顆衛星的分離。末級火箭則按規定時序及時離軌,避免長時間留軌。研制團隊針對這一結構形式開展了多項試驗考核驗證,確保分離和鎖緊過程的安全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