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近日發布消息,原定于2025年11月5日晚返回地球的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因可能遭遇空間微小碎片撞擊,決定推遲返回計劃。此次任務乘組由指令長陳冬、陳中瑞和王杰三位航天員組成,他們自4月24日搭乘長征二號F遙二十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以來,已在天宮空間站駐留近半年,完成了多項科學實驗與設備維護工作。
據專家介紹,空間碎片主要由廢棄衛星、火箭殘骸等人類活動遺留物構成,國際統計顯示軌道上直徑大于10厘米的碎片達數萬個,更小尺寸的碎片數量難以計數。這些碎片以每秒7至8公里的速度高速飛行,即使毫米級微粒也可能對航天器造成嚴重破壞。神舟二十號飛船雖設計有防護層,但撞擊若發生在關鍵部位,仍需評估對大氣再入過程的影響。為確保航天員安全,工程團隊決定暫停返回程序,優先開展全面檢查與風險評估。
目前,地面控制中心正緊鑼密鼓分析遙測數據與影像資料。若損傷僅限于表面且不影響結構系統,返回時間可能僅推遲一至兩天;若需修復關鍵部件,推遲周期或延長至數日甚至一周。返回窗口期受軌道力學與天氣條件限制,每日僅有特定時段適合著陸,這進一步增加了時間安排的復雜性。官方尚未公布具體返回日期,但業內普遍預期評估工作將于近期完成,新計劃可能指向11月7日或8日。
為應對潛在風險,中國航天部門已啟動應急預案。神舟二十一號飛船于10月提前發射并完成在軌交接,二十二號備份飛船也處于待命狀態,可隨時執行救援任務。這種“雙船保障”機制確保了空間站運營的連續性,即使神舟二十號需延長駐留時間,乘組安全與任務進度均不受影響。航天員身體狀況良好,陳冬作為經驗豐富的老將曾兩次執行太空任務,陳中瑞與王杰雖為新銳,但扎實的訓練使其具備應對長期駐留的能力。
神舟二十號任務期間,乘組完成了生物、材料等多領域實驗。生物實驗聚焦微重力環境對細胞生長的影響,為地面醫學研究提供數據支持;材料實驗則測試新型合金在太空極端條件下的性能,成果有望應用于制造業升級。空間站運行穩定,天舟貨運飛船按時完成補給,推遲返回未對整體計劃造成實質性影響。根據規劃,中國空間站將于2030年前擴展更多模塊,持續提升科研能力。
空間碎片問題已成為全球航天領域的共同挑戰。NASA、歐洲航天局等機構均建有監測網絡,中國也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共享軌道數據。此次事件再次凸顯太空環境治理的緊迫性,未來或通過激光清理、網捕回收等技術手段減少碎片積累。自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已成功實施20次神舟系列任務,保持100%成功率。此次推遲雖屬意外,但航天部門展現出的嚴謹態度與應急能力,進一步鞏固了公眾對航天事業的信心。
目前,航天員正利用推遲期間完成實驗收尾工作,空間站各項系統運行正常。官方呼吁公眾關注后續通知,以權威信息為準。中國航天始終將人員安全置于首位,此次調整充分體現了“穩中求進”的發展理念,為后續任務積累了寶貴經驗。










